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糧食安全 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成色更足
時間:2022-11-02 01:22:43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 字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解決十四億人口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大局,立足世情國情糧情,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十年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提供了堅實支撐。看產量,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1791億斤,2021年達到13657億斤,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人均占有糧食483公斤,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促|量,這十年糧油品種更加豐富多樣,品質持續優化升級。棉油糖膠穩定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政策集成 扛穩“國之大者”

  在2020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政治高度。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壓實地方責任,環環緊扣抓好糧食生產。

  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一系列惠農政策密集出臺,確保糧食豐收到手。十年來,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今年針對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的種糧成本增加,中央向實際種糧農民累計發放400億元一次性補貼。

  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政策支持體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套重農抓糧的工具包,讓糧食生產釋放出巨大潛力。

  良田護航 夯實糧食根基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黨的十八大以來,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一系列耕地建設與保護的政策精準發力,夯實了糧食生產根基。

  農田提質量,穩糧有底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加速推進,各地通過采取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物質基礎。十年來,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每畝產能提高10%~20%,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隨著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大力實施,目前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比2014年提高0.35個百分點。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加速改變。

  東北地區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逾1/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持續推進耕地質量提升。2017年,《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出臺,強化黑土地保護頂層設計;2021年,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進一步抓好、抓實、抓細黑土地保護工作;今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為依法保護好黑土地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據統計,2021年實施黑土耕地保護面積超過1億畝,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進展順利,為提高糧食產能夯實根基。

  科技攻關 產能效益雙增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門圍繞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引導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聯合試驗攻關和技術示范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種業創新,大規模開展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綜合技術模式,有力促進了增產增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培育推廣了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從2012年的40%提高到2020年的超45%。

  截至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3年的55.2%提高到2021年的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一系列的數字彰顯著科技支撐作用在糧食生產過程中顯著增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