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位于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附近,過去是有名的大沙窩、大風口。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帶領除“三害”工作隊在張莊村查風口、追風源,發現了“扎針貼膏藥”治理風沙的方法,留下了寶貴的焦裕祿精神。2014年,
習近平總書記蒞臨調研指導工作,叮囑我們村干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張莊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擼起袖子加油干,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袖手旁觀”
到“男女老少齊上陣”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在張莊村建設初期,村民對村莊發展沒有概念,“等、靠、要”思想嚴重,如何激發村莊內生動力成為村子發展的首要難題。為了提高村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村里組織群眾到信陽郝堂、陜西袁家村、濟源莫溝村等地區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轉變觀念,同時積極動員村里的黨員先行先試,給村民“打個樣”。
2016年,黨員游文超響應村“兩委”號召,利用金融扶貧政策貸款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了特色民宿,起名“游家小院”。“游家小院”5月份改造完成,8月份營業,當年就有不錯的收入。“張莊能有這么大變化,最感謝兩個人,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近平總書記領咱脫了貧!”游文超感慨地說。
在游文超的示范帶動下,張莊村23戶村民陸續干起了農家樂,帶動115戶農家進行院落改造,不少貧困戶靠民宿脫了貧、致了富。張莊村村民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總書記的期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鋪就奔小康的光明路。變“要我干”為“我要干”。
從“事不關己”到“互幫互助”
為了提高鄉風文明水平,張莊村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村里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建設了農家書屋,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周五晚7點半,村委院內準時會開辦“幸福家園”大講堂,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村干部也利用這個機會通報村里近期重點工作及下一步計劃,拉近黨群干群關系。村里的翟茂盛帶頭組建了“夢里張莊”藝術團,先后排練了《焦裕祿》《朝陽溝》《花喜鵲》等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和一些自編自演的“三句半”等節目,免費為大家演出,成為村民交流、宣傳政策、對外宣傳張莊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無閑事”的氛圍,鄉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農村治安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從“臟、亂、差”到“綠、凈、美”
為提升整體面貌,張莊村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工程,按照“一院一景,景滿全村”的理念,每戶村民和不同的專業設計師簽約,根據村民家的實際情況設計個性化的農家小院,也促進了張莊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為豐富游覽體驗,村里還先后建了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四面紅旗紀念館等,如今的張莊村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
在張莊村里轉悠,會發現村里整體有一個特點——干凈,不論大路小路,看不到一點丟棄的垃圾。村干部帶頭每天早上義務勞動一小時,打掃全村的大小街道。此外,村里還設置了公益保潔員,由村里的困難戶來負責日常的環境衛生維持,困難戶能獲得一份收入的同時,還讓村里的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提升。
從“風沙窩”到“金銀鋪”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這些年來,為壯大產業發展,張莊不斷探索適合本村發展的項目。建成大棚近200座,推廣蘭考蜜瓜、西瓜、草莓種植。借助投資近億元的奧吉特菌業有限公司,發展食用菌產業,解決130余人就業,村集體通過入股分紅。發展蓮藕、藏紅花、苗圃種植和南美白對蝦養殖、肉牛養殖項目。扶持張莊布鞋手工坊、春光油坊、文氏醋坊等一批具有地方濃厚文化特產店……通過不斷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體系,發展產業,帶動農戶就近就業增收,張莊摸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張莊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4200元增長到2021年的17720元,張莊村民從過去的祖祖輩輩靠傳統農業度日,發展成為人人向往的富裕村莊,村民實現了身份的華麗轉變,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實現了致富夢。
當年的“風沙窩”已經不復存在,如今的張莊村,綠樹成蔭,風沙地變成了淌金流蜜的“金銀鋪”。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張莊村自信滿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