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位于四川成都遠郊。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村考察,稱贊“戰旗飄飄,名副其實”,并囑托戰旗村要在鄉村振興中繼續“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戰旗飄飄,名副其實”,這句話印在了村口紅色的雕塑上面,時時激勵著我們不斷超越自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戰旗村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透露出來一種新的風氣。2021年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8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5萬元。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以黨建為引領,建強基層堡壘
我們深化“兩學一做”,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聯系服務群眾、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等制度,全面提升組織力。把支部建在集中居住區、合作社、民營企業,依托智慧黨建平臺全面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監督,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里、群眾富在產業中,上下互通互動,帶領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建立以黨總支為核心,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便民服務組織、社會組織協同配合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機制,充分發揮黨總支的政治引領作用,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同向發力。用黨建引領改革興村、引領產業富民、引領生態宜居、引領鄉風文明、引領多元共治。
以土地為突破口,
創新土地利用方式
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同時,村集體進一步對村內農業用地進行整合。2015年8月,村集體將13.447畝建設用地以52.5萬元/畝的價格交易成功,敲響了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村莊最大的資源就是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經營村莊就是要經營好土地。我們經營村莊不能像經營企業一樣,而要像經營家庭一樣。因為村莊發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
戰旗村創新多種土地利用方式,通過土地出租,引進了媽媽農莊、長林食品廠、蓉珍菌業、第五季·香境等多家外來農業、食品、文旅企業;又通過集體土地作價入股,興辦了戰旗飄飄公司、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農耕博物館等新產業新業態。村集體又利用自有資金,打造出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兩條小吃街,成為網紅打卡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戰旗村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耕地保護補償制度、農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制度、集體資產股份制、農村產權交易“五項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現資本下鄉、人才進村、市場主體再造。
以產業振興為出發點,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產+加+銷”一體化橫山農產品加工園,建成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1800余畝。成立綠色戰旗品牌創新中心,引進京東云創、天下星農等企業打造線上線下農產品交易服務平臺,包裝策劃營銷郫都特色農產品22種;發展滿江紅、浪大爺等自主品牌等32個,平均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建設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和智慧農機裝備技術轉化應用基地,推動水稻、油菜等農作物種植智能化作業。二是全面發展鄉村旅游。堅持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投資5000多萬元,先后建成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黨建館、鄉村振興博覽館、戰旗村史館、郫縣豆瓣博物館;自籌資金修建鄉村十八坊、壹里老街等項目,吸引村內外鄉村工匠,建成了布鞋坊、醬油坊、酒坊、豆瓣坊等,讓鄉村工匠們的十八般武藝、農耕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展示。三是大力發展教培產業。依托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吸引專家40余名,培育本地“土講師”50余名,開展農業現代經營管理等各類培訓,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8900余人。
以生態振興為支撐,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騰退污染型企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旗村關閉、搬遷了鑄鐵廠、預制板廠、規模養殖場等低產能高污染企業9家,為第五季香境、鄉村振興學院等三產項目的建設騰出了空間,實現資產增值裂變。二是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清潔家園·靚麗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域大管網供水、污水地下管網統一收集處理和垃圾分類處置。建成鄉村郊野主題公園、20公里鄉村綠道。三是創新生態環境維護方式。將鄉村空間生態資源作為集體資產進行包裝策劃,引入社會資本合作開發,科學確定村民、村集體和企業分紅系數,實現集體資產增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戰旗村望叢釜火鍋項目與村集體按照“保底租金+營業額分紅3%”模式,每年在支付農戶租金20余萬元基礎上,約定給村集體每月營業額3%分紅,用于生態環境維護改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