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香蒜”大蒜素比普通蒜高5~7倍,“阿勒泰塔爾米”糜子可加工成低糖食品,“六十黃”玉米生育期只有短短60天……這是新疆在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中收獲的一批“寶貝”。新疆地域遼闊,農作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農業農村部門正加大力度收集,使一批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今年以來,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和科研機構、企業按照中央有關部署,實施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五大行動,扎實推進基礎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實現了新進展新突破。
打牢基礎,種質資源保起來
一粒谷穗、一棵芽苗、一段枝條,看起來雖平常,卻是一些人眼中的寶。“勝利”油菜,是四川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隊從什邡市一名八十多歲老人手中收集到的。它抗病性好、出油率高,從抗戰勝利那一年開始種植至今。自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大白心洋芋、丫丫糯稻、四六瓣蒜、猴子苞谷等一批四川特色地方資源先后被收集保護,為下一步育出好品種打牢了資源基礎。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是種業振興的“第一仗”。去年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技術要求最高、參與人員最多的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在全國全面開展,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目前,北京正對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鱘魚等四類特色種質資源實施保護,同時開展10個北京優勢特色物種種質創制與品種選育聯合攻關。今年以來,《北京市種子條例》《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等相繼頒布出臺,北京種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目前,第三次全國普查已新收集農業種質資源50.3萬份,搶救性保護了一大批珍稀瀕危資源,新發現18個畜禽地方品種。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組織開展資源登記和精準鑒定,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
抓牢攻關,自主創新活起來
白羽肉雞約占我國雞肉總產量的52%,種源曾長期依賴進口。2021年底,“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三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統籌各方力量,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我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推廣應用步伐。
良種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育種聯合攻關是培育良種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當前,農業農村部大力支持十大優勢種業企業自主開展攻關,持續提升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市場競爭力;支持十大主要糧食和畜禽育種攻關,促進水稻、小麥、大豆、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支持地方開展64個特色物種的攻關,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
各地正加強政策扶持,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向攻關集聚,擰成推進育種攻關的“一股繩”:山西省創新實施“12345”工作法加強新品種展示示范,實現生態區域全覆蓋、作物類型廣涵蓋、品種技術真配套;山東濟南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市級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扶持育種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75%和8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玉米、生豬等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總體上,我國種子供應有保障、風險可控,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扶牢企業,競爭能力強起來
2022年5月,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176個小麥新品種。和去年相比,這批品種的特點之一是,種業企業獨立選育或者作為第一育種單位的品種有90個,所占比重首次超過50%。
自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來,我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陸續成型壯大。今年,農業農村部遴選了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種業企業機構,集中力量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力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專業化平臺企業,加快形成優勢種業企業集群。接下來,陣型企業將被作為企業扶優的重點對象,一企一策、精準支持。
各地紛紛動起來,給予種業企業金融政策扶持:今年以來,四川創新推出“種業品種權質押貸款”,農行省分行以“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產生收益做質押,向企業發放貸款2000萬元;2022年11月,天津落地企業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首筆放款額110萬元;湖北省從2021年開始,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和500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專項扶持種業企業發展壯大……真金白銀的投入給種業企業發展打了強心針。
筑牢基地,制種水平提起來
2022年6月,海南省三亞市提出將用4年時間打造從種質資源保存、南繁育種制種、新品種推廣示范到社會化服務的種業全產業鏈體系,讓老百姓“吃上南繁飯、打上南繁工、發上南繁財”。
今年以來,我國深入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健全良種繁育和應急保障體系,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不斷加大甘肅、四川、海南、黑龍江四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投入,健全了由216個農作物制種大縣、262個畜禽核心育種場、87家水產原良種場組成的國家級良種繁育體系,實現糧棉油糖、果菜茶藥、豬牛羊禽、魚蝦蟹貝等基本覆蓋。
組織開展兩輪大豆種子質量抽檢、每月兩次定期開展種源供需調度分析……自從今年四川啟動大豆種源保供工作以來,四川大豆種源實現從最初缺口300萬公斤到供種有余的巨大轉變。
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農作物基地農田建設標準化、制種全程機械化、種子加工自動化、流程控制信息化和生產服務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禽基地場區設施標準化、飼養管理自動化、測定評估智能化和疫病防控立體化加強建設,為從源頭上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奠定堅實基礎。
盯牢市場,發展環境優起來
2022年4月,全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正式上線,玉米、水稻、小麥、向日葵等1.6萬個品種指紋數據已入庫。這是我國啟用的全球首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可為市場打假、品種管理提供實時查詢比對指定品種指紋異同、篩查推斷未知品種身份等服務。
“好種多打糧,劣種苗兒黃。”今年,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進行了修訂,這是自1997年頒布實施以來首次進行全面修訂。本次《條例》修訂全面銜接落實新修改種子法,打通植物新品種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更大力度加強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提升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品種多”“同質化”“仿種子”一直是種業市場治理的“老大難”。2022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一批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撤銷公告,對S669等90個向日葵品種登記予以撤銷。今年,我國品種管理和清理力度加大,依法撤銷審定登記品種687個,玉米、水稻品種審定標準進一步提高,品種同質化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我國新品種正由“多亂雜”向“多專優”轉變。
種業振興第二年,我國在加快構建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上邁出堅實一步,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堅實,為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一步步筑穩良種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