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侯縣14000畝晚稻迎來收獲”“地處河套地區的內蒙古巴彥淖爾的4萬畝晚熟糯玉米喜獲豐收”……眼下,豐收的喜訊從全國各地陸續傳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為新時代新征程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
回望2022年,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各地各部門積極接續,茬茬壓緊,用辛勤和汗水換來了廣袤田野豐收的斑斕畫卷,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大國農業豐收成績單,為穩定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穩產保供調優結構,
生產向綠再升級
糧食生產,不僅要穩產優產,還要調優結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糧食穩產保供,不單是總量任務,也是結構任務。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瞄準緊缺品種,保面積、保產量,擴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減法”,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穩住產量,保豐收——
“今年晚稻畝產大概1200斤,比去年增加5%。”江蘇省棲霞區龍潭街道聯盟村的種糧大戶張道新表示,盡管今夏遭遇高溫干旱天氣,但由于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全力部署,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水稻產量并未受影響。
穩住產量,保豐收。回望今年的糧食生產,豐收來之不易。各糧食產區克服了罕見秋汛導致的冬小麥大面積晚播、局地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南方嚴重高溫干旱等重重困難。夏糧、早稻實現增產,多個秋糧主產區玉米、大豆單產提高明顯,全年糧食產量13730.6億斤,比去年增長0.5%,交上了一份亮眼的豐收成績單。
擴種大豆,調結構——
“今年玉米畝產沒有受影響,還多產了100公斤大豆。”四川省鄰水縣品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海軍首次嘗到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帶來的“甜頭”,“明年我還繼續響應號召,及早謀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按照技術規范擴種多種。”
調結構,擴種大豆是關鍵。圍繞擴種大豆油料,各地持續發力,成效顯著。2022年我國啟動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糧豆輪作規模。農業農村部在東北地區重點推廣糧豆輪作,在黃淮海、西北、西南等地區重點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放技術明白紙、舉辦大豆種植培訓班,技術人員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一場大豆保衛戰全面打響。
今年大豆呈現“面積增、單產升、總產創新高”的特點。截至目前,全國全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超過1500萬畝,有16個省份1047個縣共4萬多家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此外,夏收油菜籽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穩產態勢。
綠色發展,提效益——
生產向綠,糧食生產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中央在糧食主產區繼續推行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放眼廣袤田野,綠色正日益成為糧食生產的主旋律。湖北荊州區深入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技術模式試點,全年已在水稻、油菜、小麥、果蔬等作物推廣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面積10萬畝以上;江西新余市分宜縣探索發展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帶動村民推行稻魚、稻蝦等糧食產物和經濟作物綜合立體種植養殖,實現一地兩用、一季多收。
立體種養、循環農業、節水農業不斷發展,讓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有效化解資源要素約束。目前,全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在今年繼續下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呈持續上升趨勢。
靶向耕地和科技,
糧食產能不斷提升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關鍵在于落實“兩藏”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靶向耕地和科技,一系列硬措施精準發力,糧食產能不斷提升。
守住飯碗田,建好高產田——
“方方正正、排灌便利、交通便捷,抗災能力和糧食生產能力都提高了很多,每畝糧食產量比原先提高350斤,這才是真正的千年良田!”浙江杭州建德市大同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里,種糧大戶老孫望著連綿金黃的稻田發出感慨。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守住建好耕地就是守好端穩飯碗。
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越來越多農田變良田。農業農村部牽頭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以統一建設標準科學規范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積極探路,為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駕護航。內蒙古自治區發布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一條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000萬元對當年項目建設成效好的旗縣(市、區)給予獎勵。截至目前,預計今年年底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產能1萬億斤以上。
耕地保護力度加大。今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對黑土地保護進行立法,讓黑土地保護有法可依。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8300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
科技澆灌,田野迸發澎湃活力——
在廣東佛山吉田村的稻田上,收割機正收割晚稻,但是收割機駕駛室卻沒有人。“這是我們的無人收割機,8分鐘就可以收割一畝地。在我們園區,水稻的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操作。村民經過培訓后,坐在屋里動動手指就能指揮機械耕作。”廣東省高明區吉田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志強說。
從“看天”到“看屏”,科技讓農業生產插上翅膀。
今年夏糧生產開局不利,秋糧生產遭遇極端高溫干旱天氣,糧食生產為何還能再獲豐收?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沒。
為有效應對受去年秋冬汛影響導致的冬小麥“一根針”“土里捂”,農業農村部組織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行動,部領導帶隊,組成11個指導小組,下沉到河北、河南、山東等11個小麥主產省,到田間地頭實地指導農民生產,有力促進弱苗轉壯,確保夏糧顆粒歸倉。針對今年8月以來的連續高溫干旱天氣,農業農村部迅速向抗旱一線派出10個專家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旱情嚴重的地區,幾乎所有成員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線,聚科技專家的力量,努力實現大災之地變小災,小災之地化無災,為奪取秋糧豐收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
攥緊種子“芯片”,好種產好糧。2022年,農業農村部重點遴選發布了一批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區域適應性強的主導品種,通過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確保糧食穩產豐收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我國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
看全國,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61%,科技對糧食生產的作用日益彰顯。
利義雙策,
匯聚重農抓糧強大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
2022年,各級黨委政府一以貫之抓落實,出真招、謀實策,推進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確保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我們把糧食生產作為全縣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掛點鄉鎮,確保田塊落實到具體人。”江西省興國縣委書記李賤貴表示。
今年是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首考”之年,各級黨委政府以超強的力度扛起政治責任,全力保障糧食安全。中辦、國辦印發《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規定》,進一步壓實糧食安全工作責任;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要求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糧食種足種滿不撂荒。看各地,河南省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和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監督,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年度綜合考核、領導干部調整使用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重要依據;貴州省鐘山區青林鄉落實鄉黨政領導領辦示范責任田制度,鄉黨委書記、鄉長分別領辦玉米種植示范責任田300畝。越來越多的重農抓糧硬措施涌向田間地頭,助力莊稼地里的糧食拔節生長。
地方抓糧不吃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大法寶。今年,對產糧大縣的資金獎勵力度持續加大,支持政策體系越來越健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明確2022年糧食生產重點工作及一攬子支持政策,提出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中央財政安排產糧大縣獎勵資金500多億元。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促進產糧大縣農業產業發展,加強產糧大縣用地保障,讓產糧大縣重農抓糧不吃虧、更有積極性。
好政策到田頭,農民種糧底氣足——
“今年每畝收到耕地地力補貼95.41元、一次性種糧補貼41.44元,補貼力度大,豐收又增收。”河北省邱縣香城固鎮張云固村種糧大戶張朝印喜笑顏開,“政策托底,種糧有信心,300多畝冬小麥已經全部種下。”
農民種糧有錢賺,國家糧食才安全。今年,中央財政提前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5億元,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較去年分別提高2分、2分、1分、1分。為了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成本壓力,中央財政分三批下撥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400億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同時,各地持續加大種糧支持力度,為農民種糧提供堅實保障。江蘇省實施種糧農民補貼,種植水稻50畝以上的主體補貼標準不低于100元/畝,對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進行補貼,補貼標準全省統一為120元/畝;山西省安排資金29億元,實施耕地地力補貼,補貼標準67元/畝,下撥資金4.76億元,用于對實際種糧農民進行一次性補貼。
大國糧倉根基穩,國人飯碗端得牢。新時代新征程,只有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才能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讓中國巨輪行穩致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