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峽縣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豫鄂陜三省交匯處,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的核心水源地、重要水源涵養區和水質安全保障區,總面積3454平方公里,為河南第二區域大縣,轄1鄉15鎮3個街道辦事處,29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7萬。
近年來,西峽縣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綜合利用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推動綠色發展與經濟社會雙向并進,實現生態良性循環。全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65%、出境水質斷面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創成省級以上生態鄉鎮18個,省級生態村60個,市級生態村287個;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2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800多元。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鄉村產業振興及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找準定位
科學謀劃污水綜合治理布局
西峽縣生態地位突出,生態功能特殊,肩負著“一河清水入丹江,一渠清水送京津”的政治使命,承擔著加快發展與保護水質的雙重任務。發展理念上,西峽縣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著眼既服務大局、保護水質,又富民強縣、改善民生,努力在污水治理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上做文章,持續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利用良性循環”發展路子。發展規劃上,先后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高端規劃機構,編制了《西峽縣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與利用十年規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規劃,確定了廁所革命、養殖場升級改造等一批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點支撐項目,引領“污水治理”規劃落到實處。推進思路上,堅持以創促建、以創提質、以創惠民,整合環保、農業、水利等相關職能部門資金,深入開展生態縣、生態村鎮及美麗鄉村、全域旅游等創建活動,形成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新格局。
明責強責
形成污水治理工作合力
成立縣長為組長的西峽縣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出臺保水質護運行污水治理長效機制的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責任單位及責任人,細化措施內容及時間節點,簽訂目標責任書,制訂考核辦法。抽調縣紀委、檢察院、監察局、一改雙優辦、效能室、農業農村局、住建局、生態環境局等單位專業人員組成專項工作督查組,進行高密度的督查督導,實行“一月一督查一匯報,一月一匯總一排名一通報”,縣紀委專門下發了《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健全嚴格的督查考核機制和追責問效機制。
多策并舉
分類施策推進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創新污水治理新模式。采取“項目爭取、財政補貼、銀行融資、企業投資、群眾出資”的辦法,累計投資17.5億元,在縣城建設2個污水處理廠,鋪裝污水管網246.6千米,日處理量8萬噸,城郊結合部的五里橋鎮、回車鎮等26個行政村4.8萬農戶污水直連管網;14個鄉鎮集鎮區域,分別采用CASS處理工藝,建設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日處理污水22700噸,累計建設污水收集管網407.895千米,農村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鄉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1.77萬噸/日,實現無縫銜接處理;在人口比較集中、自然落差大的自然村落建設磚砌大三格化糞池,實現各家各戶污水直接進入;在比較分散的自然村莊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和微動力循環;在人口分布比較稀落的居民小組,根據地勢狀況,建設生態濕地,達標排放。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縣級污水處理廠、1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磚砌大三格化糞池260個、微動力循環處理站58個、生態濕地166處、治理坑溏625個,探索出縣城周邊及集鎮農戶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廠、鄉鎮人口集中的村組建磚砌大三格化糞池、土地利用局限的自然村落建太陽能微動力處理站、淺山平原地帶建生態濕地四種模式,形成“鄉鄉有污水處理廠、村村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格局。同時,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每年出資2000萬元服務費,委托首創集團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把鄉鎮污水處理廠實行市場化運作,保持運行維護常態長效。
建管并重,推進廁所革命。 堅持“因村施策、示范帶動、整村推進、建管并重”原則,實施戶廁改造。充分發揮運用中央、省級補助資金外,通過3P項目貸款1.38億元,縣鄉財政每戶補貼800~1500元,鼓勵農戶自備建筑材料或出工、出力參與改廁,推動行政村村莊、較大規模發展村莊、有鄉村旅游發展等實際需求的村莊,配建公共廁所。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改廁5.38萬戶,改廁率95%以上。廁所革命的做法和成效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深度報道。
劃定范圍,適度發展畜禽養殖,減少污水排放量。全縣劃分出禁養區和非禁養區,禁養區內累計拆除養殖場(戶)329家,停養257家;非禁養區內治理提升畜禽養殖場(戶)483家。畜禽糞便排放量降低85%,養殖場(戶)配套污水治理設施達到98%以上。
強化聯動,全面落實河長制。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河長工作體系,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百河千村(自然村)萬人清河行動”,治理生態河渠279公里,農村坑溏230余個,修復生態濕地120多個,實施113條河流重點河段綜合治理工程,主要水質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服務特色產業
提高污水綜合利用
一是農戶生活污水通過與污水管網直接連接進入污水處理廠、微動力處理站和大三格化糞池,實現達標排放,能灌溉農業的灌溉,能二次利用的利用。二是農村廁所糞污通過抽糞車抽取后,運至獼猴桃示范區地頭集糞池(漚制坑)內還田。全縣獼猴桃種植基地14.7萬畝,為農村廁所污水消納還田提供了出路。三是農戶自己抽取糞污后,作為一種有機肥,還田于小麥、玉米以及菜園。四是投資近2億元,進行糞便干濕分離、腐熟干化、加工有機肥料,目前建成有機肥加工廠6個,年產有機肥32萬噸。既發展了特色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實現了綜合利用,保護了環境,改善了水質,推進了生態良性循環。
強化宣傳引導
營造污水治理輿論氛圍
西峽縣始終把污水治理宣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營造人人重視、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縣委宣傳部、縣委農辦牽頭制訂污水治理工作宣傳方案;在縣電視臺開辟綜合治理專欄,對工作成效和治理成果進行宣傳報道,對影響水質的不良行為給予公開曝光。借助中央電視臺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正面宣傳報道污水治理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利用多種外宣渠道樹立西峽污水綜合治理和高效利用的社會形象。組織實施西峽縣“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保護水質、清潔家園工作;充分發揮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作用及司法打擊作用。
(河南省西峽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