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地處江西西北部,總面積1377平方公里,轄6鎮5鄉,人口15萬,境內風景秀美,森林覆蓋率高達84.1%,區位優越,生態宜居。近年來,該縣堅定不移地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共贏之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生態優勢作用發揮明顯,為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夯實基礎設施之基
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面貌提升實現三大成效。一是村莊整治“全覆蓋”。堅持片區化、組團式開展村莊整治,累計投入資金6億多元,其中省市縣三級財政專項資金2億元,馳而不息推進新農村建設,2020年實現村莊整治“七改三網”(改路、改水、改廁、改房、改溝、改塘、改環境和電網、廣電網絡、互聯網絡)全覆蓋目標,村莊面貌煥然一新,3萬多戶農民受益。二是美麗宜居“四聯創”。按照“四精”(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要求,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開展美麗宜居“六統·四聯創”活動,統籌推進美麗宜居先行縣、鄉鎮、村莊、庭院四聯創,重點打造環三爪侖百里長廊美麗宜居示范帶,改造所有11個鄉鎮集鎮建筑外立面,非集鎮沿線農戶庭院、重要道路節點、重要村莊入口、微景觀建設等,推進5700多個美麗宜居示范庭院、52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7個美麗宜居示范鄉鎮建設。2020年6月,靖安縣被認定為“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先行縣”。三是長效管護“全域化”。全域推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11個鄉鎮76個行政村嚴格落實“五定包干”(定管護范圍、定管護標準、定管護責任、定管護經費、定考核獎懲,省級部署、市級實施、縣負總責、鄉村落實、農戶“門前三包”)管護要求,達到“十要”(門前三包要定、垃圾每日要運、綠植每季要剪、溝塘每年要清、路燈不亮要修、油漆掉色要刷、路面破爛要補、公廁常態要潔、污水設施要管、危房堅決要拆)標準;創新建設“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引導群眾參與管護監督,實現了硬件配備標準化、資源整合統籌化、發動群眾全域化、事件處理數字化;成功探索推行“山水林田湖”生態長效管護模式,基本建立起“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長效管護機制,初步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潔化、溝塘凈化、環境美化、道路暢通化、設施完好化、整建有序化等“六化”目標。
鄉村環境整治實現三大突破。一是廁所革命“站前位”。把實施農村“廁所革命”作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農村戶廁改造和農村公廁建設,截至目前,全縣衛生廁所普及率為96.45%,位居江西省前列,同時高標準打造問題戶廁整改示范村(組)40個,實現閑置旱廁清零,積極推進農村改廁與污水治理全覆蓋有效銜接,將農村廁所糞污與農村污水治理同步推進,著力打通農村廁所糞污治理最后一公里;建設農村公廁113座,確保每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集中居住300人以上的村莊至少有1座衛生公廁,所有鄉村旅游點都有1座旅游公廁。二是垃圾治理“一體化”。靖安縣自2013年全面運行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實現了農村常態化保潔。2018年又進行了深化,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試點和農村環境整治(生活垃圾)政府購買服務試點,由縣城投公司與深圳上市公司僑銀環保科技公司簽約,投資2.25億元,購買靖安縣全域農村環境整治服務10年,承接全縣生活垃圾分類及鄉鎮環境整治,四級聯動覆蓋全域的垃圾處理網絡。三是污水治理“上規模”。投入1.7億元,采取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模式,實施鎮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96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6620噸,覆蓋全縣11個鄉鎮集鎮及56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3.68%,2022年投資1.56億元,啟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項目建設,新建140個、整改提升30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
鄉村發展提質實現三大示范。一是農村公路“四個好”。以“建設好、管理好、養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實現鄉鎮全部通三級以上油路,行政村100%通水泥(油)路。2018年,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2019年,組組通水泥路,做到全縣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工作全覆蓋。2019年2月被命名為江西省第三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2022年1月命名為全國第三批“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示范縣。二是鄉村治理“融三治”。堅持“以自治為本,以法治為綱,以德治為基”,在全縣打造了22個鄉村治理示范村,并積極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靖安縣農村社會治理的“黨建引領·三治融合”模式。三是休閑鄉宿“集群化”。以“美麗活力鄉村+鄉宿”聯動建設試點為契機,突出“休閑、康養”主題,加大資金投入,夯實基礎設施,強化政策激勵,推動鄉宿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現有休閑鄉宿710家,總床位數2.3萬個,其中中高端休閑鄉宿40余家,獲評四星級休閑鄉宿1家、三星級2家,盤活農戶閑置農房和宅基地16.86萬平方米,解決當地農民就業1300多人,年帶動地方農副產品銷售達6000多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收150多萬元,休閑鄉宿產業形成以“中源客家避暑、三爪侖核心景區、寶峰禪韻養生、城郊休閑體驗”為核心的鄉宿集聚地,規模效應逐步顯現。2022年被認定為江西省首批“美麗活力鄉村+鄉宿”聯動建設先行縣。
瞄準三大任務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以美麗宜居為目標,扎實穩步推進鄉村建設。圍繞建設美麗宜居靖安,緊盯“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統一決策部署,全力開展村莊整治建設、庭院整治、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村莊環境長效管護、“美麗活力鄉村+鄉宿”聯動建設等五大專項提升行動,推動新農村建設走深走實,努力建設更高質量、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新時代“五美”(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鄉村。
以策應旅游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閑特色農業。按照“全域有機、休閑旅游、精致農業”的總體思路,依托核心旅游景區景點的輻射功能,在主干道沿線、景區景點周邊等地,大力發展集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等功能的休閑農莊和特色種養基地,讓游客感受田園風光,體驗農業生產趣味,促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村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培育農村新業態。用景區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加快發展羅灣云水自然界、高湖海溢園、寶峰大可農林、水口象湖灣、仁首茶立方等休閑農莊、農業公園等莊園經濟,將茶園、果園變為觀光園、采摘園,帶動第一產業。
以揚優成勢為定位,做好避暑度假鄉宿文章。充分發揮靖安特有的區位、氣候等優勢,做好休閑度假和鄉宿產業發展的全局定位規劃。一方面,優化營商環境,拓寬招商渠道,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進一批資金雄厚,管理先進,理念新穎,資源整合能力強的戰略投資方,從事納涼避暑、休閑度假、宗教禪修等高端項目開發;另一方面,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引導和鼓勵村民利用鄉村山水林木、農園田野、生活風情等,培育“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聽農家戲、看鄉村景、戲鄉村水、呼鄉村氣、感鄉村情、過鄉村節、習鄉村俗”等內容豐富的鄉宿產業鏈,帶動村民致富。
(江西省靖安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