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探索實施“雙強雙增”(支部強功能、黨員強作用,集體增收、農民增富)工程,建設鄉村振興先行區,形成了黨建引領村集體增收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無人做事”“無錢辦事”“無章理事”難題,強力推動鄉村振興先行戰略突破成勢。
“雙強”引領當先鋒
鍛造鄉村振興“生力軍”
建強支部。培育引領發展“新頭雁”。按照“三個一批”培育懂經營、會發展的“創業型頭雁”:精選一批,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從致富能手、返鄉人才中選拔一批創業帶頭人,有130名創業帶頭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優育一批,辦好農村干部學校,舉辦村集體增收專題培訓班,分級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提升村干部經濟發展能力,到目前已舉辦培訓班14期;活用一批,優選50名專業化書記組建“雙強雙增幫帶團”,點對點幫帶后進村、薄弱村,打好后進班子“攻堅戰”。縣級領導聯系幫包,鎮街黨(工)委書記靠前指揮,工作專班集中突破,全力整頓9個薄弱的后進班子,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以問題解決促進發展。激活組織群眾“強磁場”。鼓勵村黨支部通過創辦好項目、創辦合作社、領辦志愿服務隊,確保實現“1村1個好項目”,實現236個行政村創辦合作社全覆蓋,把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要素整合起來,形成“支部+黨員+群眾”的利益聯結體。
黨員帶頭。發揮黨員創富帶富作用。開展“黨徽在閃耀、黨員在行動”活動,區分在職黨員、無職黨員、流動黨員、銀齡黨員5個類別,分類搭建黨員作用發揮平臺,把黨員變成推進集體增收、農民增富的先鋒。發揮黨員聯系群眾作用。建立黨員聯系戶制度,每名黨員聯系約10戶群眾,每月至少入戶遍訪1次,建立群眾需求臺賬,及時了解群眾心聲,關心群眾疾苦,力所能及地為群眾排憂解難。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嚴格黨員年度記實管理,黨員做到“四個帶頭”:帶頭加入合作社,帶頭參與土地流轉,帶頭清繳拖欠承包費,帶頭化解信訪矛盾。
壓實責任。強化考核導向。“雙強雙增”工程實施情況納入鎮、村兩級書記抓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考核,列入村“兩委”成員年度綜合考核述職評議內容,與村干部工資掛鉤。強化激勵導向。對于“雙強雙增”成效明顯的村黨支部,按照總數10%的比例評定“引領振興好支部”,“好支部”優先評定五星級黨組織,村黨組織書記優先納入專業化管理。強化問責導向。對于行政村集體收入低于10萬元或自然村集體收入低于5萬元的,所在村黨支部不得評定為年度述職綜合考核一、二類班子,書記不得享受專業化管理待遇。
“雙增”工程促共富
打贏鄉村振興“主戰役”
攻堅突破支部領辦合作社。“先進模式”復制推廣。在全縣面上,梳理總結了資源開發型、社會化服務型、旅游采摘帶動型、挖掘勞務資源型等15種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鼓勵各村居立足實際,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資本要素”激活成長。通過支部發動、黨員帶動,把群眾組織起來,把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集約起來,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給予“強村貸”零利率貼息支持,解決資金短缺、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目前,全縣共成立支部領辦合作社236家,經營收入達到6000多萬元。
加力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發展“金豐公社”模式,力爭今年實現“三三三”目標(3個萬畝區、30個千畝片、300個百畝方),土地流轉托管9萬畝以上。實現“三三三”增加,即:全縣增加糧食安全保障、生態和經濟成本等效益;村集體增加托管服務費、溢漲土地收入和“強村貸”利息收入;農戶增加土地租金收入(由原來農戶自發流轉約200~500元/畝,增加到托管后約600~1000元/畝)、土地分紅收入和務工收入。鼓勵農民“參股入社”,推動資金變股金、土地經營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東,實現共同致富。目前,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方達到259個、示范面積共10.4萬畝,溢漲土地3600畝。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畝均村集體增收約100元,農戶增收約200元。
精準發力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樹立農業工業化發展理念,打造以種養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商貿物流業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冷鏈物流產業園,帶動產業全鏈條發展。目前,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集聚脫水蔬菜、白羽肉雞兩大特色優勢產業,其中脫水蔬菜產業去年產值達到8億元。屠宰加工白羽肉雞2億只,年產值50億元,每年銷往長三角地區禽肉約6萬噸。
“三資”管理再加嚴
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全方位深化農村“三資”管理。全面開展“三資”清理。按照宣傳發動、盤點摸底、張榜公示、全面清理、檢查驗收5個階段展開,穩扎穩打推進工作。清理過程中按照“先干部、再黨員、后群眾”的原則,和干部、黨員簽訂《承諾書》,向群眾發放《清繳通知書》,建立問題臺賬,按類別分批次推進清理工作。到目前,已清收7000多萬元。建立“三資”管理長效機制。為根治農村“三資”管理前清后亂的被動局面,臨沭縣按照細化管理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為目標,創新農村財務“五化六步”監管模式(收支“預算”化、庫存“清零”化、支付“直接”化、墊付“貨幣”化、管理“臺賬”化,月初預算、月末理財、報送審核、代理記賬、二次復核、財務公開)。“五化六步”監管模式運行兩年來,農村“三資”上訪下降了80%。創新“智慧農經”審批系統。群眾“不見面就蓋章”,實現“無紙化”網上審批,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到目前,智慧農經系統累計辦理公章業務7.5萬件、資金申請業務6.7萬筆,涉及資金17億元。
分批次攻堅化解村級債務。按照“禁增新債、化解舊債、分類處理、逐步消化”的思路,實行一村一案、一村一策,大膽探索分期分批協商還債、清欠還債、處置還債、增收還債等各種辦法,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建立執行案件“訴前調”機制,涉村集體為被執行人的案件,在執行立案前進行,鎮街組織相關村居在7個工作日內協商化解,協商不成的,法院進行立案。到目前已調解成功撤訴97件。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列出22項專項資金名錄,法院針對水電、美麗鄉村等民生經費,不予劃扣,切實保障村級正常運行。到目前,已化解村級債務4000多萬元,解封村級賬戶24個。
常態化加強清廉村居建設。“一單”分責。建立清廉村居建設履責清單,將清廉村居建設工作涉及的六個大方面18項具體工作任務逐一細化分解到9個鎮街、15個縣直部門單位,形成分級負責、屬地負責、主管負責的共建格局。“一圖”制權。繪制權力運行流程圖,編制《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及流程規范指南》,涵蓋村級決策、“三資”管理、便民服務等6大類69項,優化辦事流程42個,減少辦事流程13個,實現“一事一流程、一事一規范”。“一碼”公開。建設“臨沭村務清”公開平臺,設置一村一碼,群眾通過掃碼實現近距離監督,了解“黨務、村務、財務”進展情況,真正以公開倒逼村居干部規范用權。目前,156個清廉村居已全部實現“碼上”公開。通過加強清廉村居建設,實現了村級權力運行有章可循、村集體經濟活動規范有序、公開事項一目了然,為“雙強雙增”提供了堅強紀律保障,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先行戰略全面起勢。
(作者系山東省臨沭縣委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