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18年以來,上海市各相關部門,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三項工作為主要抓手,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范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對于全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近期,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調研組赴上海市開展美麗宜居鄉村調研,系統了解上海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做法及成效,為實現美麗宜居鄉村創建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效銜接奠定了經驗基礎。
“四個機制”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上海市把美麗宜居鄉村創建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不斷強化措施、探索模式。2018年印發了《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實施“十百千”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市建設9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2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實現1577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治全覆蓋。
探索工作協作機制,實現高位推動、部門協同。2018年上海市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時任市委書記李強強調,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保護村莊肌理、自然水系,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枕水而居,體現江南特色,同年印發的《上海市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實施“十百千”行動計劃,對美麗宜居鄉村進行了總體安排。在工作層面上,上海建立協作配套的推進機構,市級成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十余個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同頻共振推進任務完成。各涉農區和鎮也都建立了領導小組、指揮部、工作組三級組織構架。
探索梯次實施機制,推動試點示范、成片實施。上海以推進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三園”工程為抓手,通過示范村建設、支持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美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等有力舉措,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全市1500余個行政村分兩年完成整治,每年下發整治村名單、整治任務清單兩張清單,明確實施內容、責任部門和實施區域,確保落地落實。
探索資金投入機制,實現資金整合、專項獎勵。上海市及相關區人民政府建立了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機制,優化資金配置,強化財政資金監督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印發《上海市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市級美麗鄉村建設補助資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給予每戶3萬元財政補貼;對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分別按照每村200萬元、2000萬元給予市級財政獎勵,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財力支持。
探索督察激勵機制,推動責任落實、對標建設。上海市堅持每一項任務都有目標、有內容、有要求、有時間節點。在推進過程中,市層面各委辦部門主要加強協調,著力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區鎮是責任主體,重點是聚焦責任落實、模式創新、資金投入、監督考核。將示范創建三項工作納入“鄉村振興目標管理系統”,工作節點目標細化到月,對標建設。對滯后事項進行紅燈警示,以目標倒逼責任,以時間倒逼進度,推進各項任務銷項式完成。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帶來多重效應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十百千”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圍繞“三園工程”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市級各相關部門會同九個涉農區,如期完成了三批共6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建設任務,覆蓋面積242平方公里,涉及7.42萬農戶,19.64萬鄉村人口。
江南水鄉風貌得到了充分彰顯。上海市通過以項目化建設帶動美麗宜居鄉村核心區發展,農村環境風貌水平顯著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示范村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據統計,三批示范村共完成1098個建設項目,至2021年底,三批示范村年內新改建公共服務設施面積9.18萬平方米;91.3%實現了安防監控全覆蓋;累計提升農房建筑風貌1.3萬戶,累計整治架空線329.6公里,“小三園”建設覆蓋率的平均值達到73%,95%的示范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標率為100%,農村環境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鄉村的經濟價值實現了激活。上海市積極挖掘鄉村資源,探索鄉村潛在功能,不斷擦亮美麗宜居鄉村底色,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的經濟價值不斷凸顯。一是社會資本深度參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截至2021年底,三批示范村中81%引入了社會主體,2021年內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金額約達到9.4億元。二是全產業鏈發展業態初步形成。三批示范村中新業態不斷涌現,據統計,三批示范村2021年產業總產值達62億元,較2020年增長3.5%;三批示范村共計接待休閑旅游觀光377萬人次,吸引各類創業創新人員1212人。
鄉村共同富裕的基礎不斷夯實。上海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注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輸血與造血雙管齊下,鄉村逐步邁向共同富裕。一是村集體造血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三批示范村村集體總資產共計51.95億元,50.7%的示范村村集體總資產較2020年有所增長,漲幅中位數為9.3%;村級總收入共計2.92億元,60.9%的示范村村總收入較上年有所增長,漲幅中位數為22.8%。二是農民增收途徑不斷拓展。據統計,2021年內,三批示范村的村民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宅獲得收入共計7304萬元,較2020年增長59.5%;通過村集體分紅獲得的收入共計5625萬元,較2020年增長23.7%;通過參與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及產業項目務工獲得的總收入達6179萬元,較2020年增長3.7%。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啟示
上海市立足特大城市的實際,圍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創建進行了探索,在鄉村形態加快演變的形勢下,對于全國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
注重體制機制建設。一是建立組織構架,農業農村部門全面落實牽頭抓總工作職責,牽頭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各相關部門要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優惠政策等引導企業參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形成全社會支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合力。三是注重政策、規范標準帶動作用,通過出臺政策措施、行動方案、建設指南等不斷引領和規范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注重多元投入體系構建。一是政府部門出臺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成立相應的美麗鄉村建設基金,明確各級部門財政支持數額;二是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資金,使市場不斷深入參與鄉村振興;三是加強村集體及農民投入,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并設置專項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增強農民主體作用,使農民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投工投勞,形成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多元投入體系。
注重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一方面,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等模式促進農村土地高效配置,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做好農村產業體系規劃,注重資源集約共享,產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注重產業組團發展、功能錯位布局。另一方面,不斷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促進休閑旅游觀光、鄉居康養、餐飲民宿、親子研學、總部經濟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實現要素合理配置,不斷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宅,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的增收,積極引導農戶通過參與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及產業項目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
注重項目化建設帶動。一方面,以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社會治理等領域項目為抓手,以項目化建設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另一方面,發揮項目是支撐有效投資主載體的作用,通過項目投資拉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成為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動力源”,通過采取“分類推進、掛圖作戰”“特事特辦、綠色通道”“一事一議、集中突破”等多種措施,打出項目建設“組合拳”。
上海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對全國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建議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推介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典型。在各地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遴選的基礎上集中推介一批典型。國家和地方分別設置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評價指標體系,參照指標內容對各評比村進行打分,根據評分結果確定不同等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按不同等級進行資金及項目傾斜支持,同時作為創建國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依據,激勵各地建設積極性。
二是分類分級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第一,以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為抓手普遍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宜居村建設1.0版。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基礎上,推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化工程,實施村容村貌、美麗田園建設、農村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水體環境、農村公路、長效管護機制等七大類重點任務,鞏固成果、提升水平。第二,以宜居宜業和美為導向打造精品村落升級版。以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為基礎,以推進保留村全覆蓋為抓手,以發揮精品村引領作用為動力,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連點成線、串珠成鏈。
三是深化新形勢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研究。進一步深化新形勢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研究,厘清建設內容、發展內涵、預期目標、動力機制是當前較為緊迫的任務,要進一步研判趨勢、規避風險、激發活力,為中國美麗鄉村發展提供智力參考。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