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三農問題:成就 挑戰 動力
時間:2022-12-29 07:31:4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柯炳生 字號:【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三農問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結合我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對報告中有關三農問題論述的認識。

  三農工作的突出成就

  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報告在講到成就時,把完成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一起,明確揭示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完成脫貧攻堅,不僅僅是解決了三農問題中最突出問題的集中表現之一,也是實現我們整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基礎和前提,這充分說明了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全局性重大意義。

  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十四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國糧食生產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用以下統計數據說明。我國僅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1%的谷物、25%的肉類、32%的水果,養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人均谷物、肉類和水果的水平,顯著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我國人均糧食生產水平為48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52%;人均肉類產量63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6倍;人均林果生產水平142公斤,比1978年提高了19倍。人均主要農產品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

  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內含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顯著增長,從2012年的7917元到2021年的18931元,增加了1.4倍。同期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從3.1縮小到2.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時調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戶區住房四千二百多萬套,改造農村危房二千四百多萬戶,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十億三千萬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這些就業、社會保障、民生方面的顯著改善,都包含了農民生活中的重要改善。尤其是在新增就業、農村教育、農民社保醫保養老保險和農村住房、農民手機上網等方面的重大變化,以及農村在水電路網基礎設施方面的顯著改善,不斷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促進了城鄉之間的融合。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其中最主要的變化和貢獻,是在農村。在不斷顯著改善農村水電路網基礎設施的同時,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各地農村的生活環境質量,都有了十分顯著的提升。這不僅讓農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也大大促進了鄉村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

  三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重大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概括起來,與三農相關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糧食安全風險防范問題、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各項民生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等。這些問題,具有突出的相對性和不平衡性。即:同過去比,變化很大,成績很大,但同人民不斷發展的需要比,仍然有差距;各地發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發展水平較好,而有些地方仍然差距較大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兩步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都是關鍵的基礎,三農工作任務艱巨。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四部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更加具體明確的重點任務要求,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主題。450個字的內容,包括了以下幾個層次。

  報告首先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這段話中,首先突出強調了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全局性重大意義,然后指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其間的邏輯關系很明確:因為極端重要,所以需要優先發展。

  報告接著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里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任務,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五大振興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強調了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時,要著重抓產業,抓人才,抓文化,抓生態,抓組織。這五個方面,既是目標任務,也是關鍵抓手和途徑。

  接下來,報告著重強調了糧食安全方面的任務,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一段話,強調了六方面的措施:抓責任,保面積,提地力,抓種子,強技術,保積極性。

  報告接著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段話,盡管字數并不多,但意義十分重大,也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問題。大食物觀,就是要保證所有食物的供給,涉及到包括糧食在內所有食物的發展。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就是包括了糧食、肉禽蛋奶水產和瓜果蔬菜等所有可食產品的生產體系。實際上,這也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食物需要,或者說,滿足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悅的需要。

  報告接著要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對于增加農民增收尤其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及推進鄉村建設,作出了部署要求。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題段的最后一部分,是部署深化改革,此段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核心內容可概括為兩部分:一是農村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國家財政支出;二是支農惠農政策,涉及到國家財政支出。

  總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三農問題和三農任務的篇幅不算很長,但內容全面,涉及到了三農工作的所有重點領域。

  接下來,重點分析糧食安全問題。同其他問題比較,這一問題,更具有剛性——吃飯問題沒有多少彈性可言;更具有全局性——直接關系到全國14億人口;更具有長期性——由于耕地資源短缺與需求持續增長的矛盾,吃飯問題的壓力無法從根本上一勞永逸地消除。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和進口都在增加,但進口的增幅顯著大于出口。從2004年開始,我國成為農產品的凈進口國。2021年農產品凈進口額達到1355億美元。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凈進口國。

  我國大宗農產品中,除了蔬菜是凈出口之外,其他均為凈進口,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大麥、高粱、棉花、食糖、奶制品、豬肉、牛肉、羊肉、禽肉、水產品、水果等。

  我國農產品進口大量增加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長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為7%左右,收入在如此長時期內持續大幅度增加,極大地拉動了需求。國內生產盡管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

  具體分析,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國內數量不足。絕大部分產品如此,尤其是大豆。每年進口的1億噸大豆,如果用國內土地生產,需要7.6億畝耕地,這相當于華北與東北全部耕地之和。我國人均耕地太少,只有1.36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單產水平大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世界先進水平比較,仍然差距較大。例如,我國進口需求最大的是飼料糧,即大豆和玉米,我國的平均畝產水平,均不到世界生產和出口大國美國的60%。

  二是國內數量不缺,但質量不足。例如大米、小麥、水果等。據統計,我國城鄉人均直接口糧消費數量為110公斤左右,而人均稻麥生產數量超過240公斤,是直接口糧消費的兩倍多。近年來,我國小麥和大米大量進口,主要是進口產品的質量更優,如強筋小麥和香米等。國產普通小麥和稻谷,很多按照國家最低收購價格,賣給了國家。國內水果生產數量大增,而質量參差不齊。

  三是國內生產成本較高,價格較高。主要是勞動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畜牧業的飼料成本。農村勞動力成本受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水平的拉動,不斷快速增加。我國農民工的月工資水平,從2007年的1060元,增加到2021年的4432元,大約每4年增加1000元。有的作物,僅僅在收獲環節,所需人工費用已經占到產品價格的30%乃至50%。我國耕地的流轉費用,也遠遠超過美歐國家的地租。我國畜牧業的飼料價格,也水漲船高。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對農產品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而與此同時,我國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和農業勞動力資源,只會不斷減少,不會增加。因此,面向未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挑戰,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如何用越來越少越貴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

  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五部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三個一”、三個戰略,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的根本動力來源和出路所在。

  科技、人才、創新,這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其中,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本源。創新不會自動發生,只能靠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人才之所以稱之為人才,是因為其能夠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這就是創新。

  創新有很多種類型,其中之一是科技創新。科技之所以是第一生產力,正因為其具有創新性。農業科技,是推動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這是因為,只有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才能夠讓單產水平更高,產品質量更好,生產成本更低,從而也使得生產效益更高。沒有農業科技的創新進步,提高單產,提升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都沒有可能。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要廣泛應用,需要技術推廣服務。現在的技術服務,有三大痛點:一是不夠用。“土專家”的傳統知識不夠用了,農民需要新的現代農業科技,只能尋求外部專家幫助。二是不及時。農科院校提供技術服務,有不少方式,如院士工作站、專家大院等。但是,專家都不可能長住生產一線,不能針對實際問題,及時提供服務。三是不全面。農民需要的技術服務,涉及從種到收的生產全過程,而專家們提供的服務大都是專項的。

  中國科協領導下的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近年來通過成立科技小院聯盟,著力在全國各個省份推廣科技小院模式,盡管時間不長,卻取得了顯著效果。科技小院,是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2009年創建的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創新模式。其本質特征是在高校導師的指導下,研究生長住生產一線,幫助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研究解決生產實際中出現的技術問題。迄今為止,在全國24個省份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已經推動建立和授牌了400多個科技小院。

  近年來,科技小院已經寫入了多個國家部門文件,包括中辦、國辦文件。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科協,今年聯合發布文件,在全國涉農院校中推廣科技小院。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未來的目標,是實現科技小院在全國主要農業縣域和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

  農業生產組織方面的模式創新,也非常重要。我國有2億多農戶,平均占地規模不足10畝。這樣的小規模,不能適應大市場需求,也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近年來,有各種組織模式的創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畜牧業方面,是“公司+農戶”模式,公司提供圈舍設計、種苗、飼料、防疫、產品回收銷售等服務;在種植業和文旅業方面,則是“公司+合作社”模式,以組織農民,擴大經營規模,與大市場對接,提高技術應用水平,提供出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經濟效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次提出了發揮兩個作用,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兩個作用的發揮,極端重要。沒有市場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而僅僅靠市場作用,沒有政府作用的很好發揮,也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巨大成就。

  市場作用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調動廣大生產者的積極性,密切圍繞著消費者的需要而安排生產,調整生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虧損,被市場淘汰。生產者面對市場同行的競爭,必須因地制宜,盡可能從實際出發,利用好比較優勢,采取各種創新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盡可能好的產出。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最佳。

  在我國,政府的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而黨的領導在全社會的落實和實現,是通過各級黨政機構。

  政府作用的意義,不是取代市場的作用,而是彌補市場作用的不足,解決好那些僅僅靠市場機制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問題。例如,在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難以取得市場利益,很難靠市場機制推進;即使在應用研究領域,有些研究,可以取得市場收益,如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育種,而更多的應用研究,是無法取得市場收益的,如普通小麥育種、果樹育種、各種栽培方面的技術創新等。農業科研大部分都屬于公益性的,需要政府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對于三農工作來說,在不同的具體領域,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具體重點領域是不同的。

  對于農業來說,市場主要解決生產結構問題;政府主要解決生產能力問題。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是給予農民充分的生產決策權,讓農民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和本地條件,因地制宜,自主決策,包括:種什么,怎么種;養什么,怎么養……政府可以根據宏觀市場信息和發展趨勢預測,給農民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引導,但不能強迫農民。

  而政府作用的重點領域,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著重強調的耕地和科技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共同特點,是保護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在耕地方面,“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這是保面積,現有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是改善地力,現有永久基本農田為15.46億畝,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今年年底累計將達10億畝,仍然有很大差距;“發展設施農業”,包括設施園藝、樓房養豬養雞等,這將大大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大幅度節約土地占用。

  在科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和發展的關鍵基礎。沒有種子技術的持續創新發展,就沒有提高單產、提升質量的基礎。我國與美國在大豆和玉米單產方面的差距,主要也是種子科技的差距。而各種現代農業裝備技術,是節省土地資源、減少物資投入、減少勞動投入、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如新疆棉花機械化采摘成本為人工采摘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實質性作用。縣級黨政主要領導的擔當意識、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尤為重要。縣級政府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包括:產業發展規劃、科技服務支持、分等分級標準、農業品牌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與建設、招商引智引資、村書記選拔配備(推動組織創新)等。

  對于農村來說,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等。這些方面的問題,盡管也會涉及到一些市場機制的作用,但主要是政府的作用。這也是公共服務設施中的“公共”一詞的內涵所在。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劃和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二是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進行管理。

  農民收入方面的問題,主要靠市場機制解決。現在農民可支配收入的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占42%,主要是外出打工收入,經營性收入占35%,財產性收入占2%,轉移性收入占21%。在轉移性支付中,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和親友贈送收入,以及政府發放的救濟金、撫恤金、救災款等。

  與農民相關的非經濟問題或社會權利問題,主要是靠政府作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與戶籍制度密切關聯的一些問題。包括就業權利、社會保障體制、農民工子女就學和升學,以及買房買車限制問題等。這些問題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遺留下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進展,尤其是在東部發達地區,城鄉融合的程度已經很高。但是,就全國而言,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逐步推進。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