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張家樓鎮逄家桃園村、廈安村和莊家疃村,依托村委力量、本村資源稟賦、上級扶持等綜合因素,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的發展道路。
以地理標志農產品及村莊文化建設為支點撬動振興夢。2014年在外經商多年的逄境明回到家鄉,擔任村書記,帶領村民致富。根據逄家桃園村的土質、氣候及種植的歷史傳統,他選擇地瓜作為帶領村民致富的產業。然而,他漸漸發現不能單純地依靠種植業,還需要走一條特色農業之路。為此,逄境明外出考察學習,引進新品種、邀請專家指導科學種植。在他的帶領下,青島紅寨嶺地瓜專業合作社成立,并申請獲取了地瓜地理標志農產品“逄家桃園地瓜”。同時,逄家桃園村地瓜也申請獲取了“無公害農產品”證書。目前,逄家桃園村種植地瓜300多畝,畝產約4000斤,收獲后即進行存儲,反季節銷售,價格可以賣到約4元/斤。為了增加地瓜附加值,還對地瓜進行深加工,出品烤薯、薯干、薯片等地瓜產品。
以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為突破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廈安村“兩委”抓黨建,凝心聚力,積極開展公共資源共享行動,摸清資源底數,盤活閑置資源,收回應收未收陳欠80余萬元,理順各類合同89份。同時,廈安村“兩委”瞄準農村功能定位及村民需求,圍繞大健康產業發展方向,成立廣源晟達艾葉科技專業合作社,全面推進艾草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銷售、養生體驗等一體的全產業鏈項目,促進村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2年上半年,艾草種植面積600畝左右,每畝可增收2000多元。廈安村全力打造“艾潤廈安,健康灸伴”品牌,為廈安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強根筑基。廈安村艾草加工車間年可加工艾草2250噸,實現4500萬元產值,帶動100人就業,村民可增收450萬元。
農村傳統技藝與現代生產方式相融合的鄉村振興路。莊家疃村從20世紀90年代就創辦了村集體企業礦泉水廠,后續又發展近海養殖。在駐村書記戴瑩任職期間,莊家疃村協同政府規劃,對村容村貌、交通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如今的莊家疃村街道整潔,同時開通了通往市區的公交車,村民可以乘公交車進城。與此同時,戴瑩意識到鄉村要振興,單純依靠小規模的種植業無法實現,莊家疃村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及完善基礎設施,將種植業、農村傳統技藝與現代生產方式相結合,走出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鄉村振興之路,使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逄家桃園村基于發展種植業的傳統,為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走特色農業之路,并將村莊文化與集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廈安村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村集體、村民的共同發展。莊家疃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發展集體經濟,使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相得益彰。
這三個村是張家樓鎮全面振興的一角,近年來,張家樓鎮黨委統籌全鎮,因地制宜對鄉村振興制定了“三三”實施路徑。突出“三融”發展,在全面振興上創新突破,與大功能區縱深融合、與區屬國企廣泛融合、與街村建設全面融合;突出“三美”筑底,在全域美麗上創新突破,護好美麗生態、建好美麗家園、抓好美麗經濟;突出“三化”治理,在全民幸福上創新突破,以黨建高效化強治理、以政社協同化促治理、以場景智慧化優治理。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