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四川遂寧作為丘區傳統農業大市,今年前三季度,小春糧食總產量增長1.86%、居全省糧食重點產區第3位;累計出欄生豬增長6.96%、居全省第4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居全省第5位;第一產業增加值達158.41億、增長3.6%。
面對新一輪發展,立足建設農業強市,爭創川中丘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區,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貢獻更多的遂寧力量。
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打好擴面、挖潛、政策激勵“組合拳”,穩面積增產量,用新擔當新作為守護“天府糧倉”。引導和扶持傳統養殖場改造提升,推廣“樓房式”智能化養豬模式,提升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穩定生豬產能。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健康養殖模式,整區域打造“魚米之鄉”。
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決守牢耕地紅線。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和“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動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加強數字鄉村建設,培養農業人才,夯實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推廣全程標準化生產和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積極推行種養結合、糧經輪作、林下生產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降低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不合理過量使用形成的面源污染。
加快構建精致農業體系
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市場需求與質量要求為導向,精準定位選優產業品種,精細生產提升產品品質,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精明經營拓展銷售市場,努力構建凸顯精致特色、全產業鏈融合的“6+3”現代農業體系,推進“一環兩區六帶多園”融合
發展。
突出“一園一主業、一園一特色”,精準配置資源要素,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產業鏈條、做實園區保障,梯次建設國、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園區,打造精致農業樣板區。加快產業融合發展。聚焦“3+3+3”特色優勢農產品體系,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做優做亮“遂字號”農產品品牌,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產品提質增效。圍繞鄉村休閑旅游業、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打造173公里農文旅融合產業大環線,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聯合重慶市潼南區共建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重點打造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遂寧核心示范區,建設糧油、生豬、蔬菜、檸檬、中藥材五大特色產業帶,打造成渝優質農產品生產直供基地和現代農業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工作力量、組織保障、規劃實施、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做到一盤棋、一體化推進。
以家庭為單位對全體農戶進行常態化摸排,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堅決杜絕漏測失幫。強化產業項目支撐,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引導脫貧群眾發展到戶產業,持續推進消費幫扶,確保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收入增速。穩定外出務工、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安置公益崗位,確保有勞動力脫貧家庭應就業盡就業,多渠道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增收。
持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1151”示范工程,加快推進以片區為單元的鄉鎮級和村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加快建設以蓬紅路常樂至紅江沿線、涪江沱牌至紅江沿岸行政村為核心的市級鄉村振興重點示范片,聚力打造100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50個“美麗遂寧·宜居鄉村”精品村、10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打造一批省級以上鄉村振興先進單位,爭創國家鄉村振興示
范市。
全域化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開展鄉村綠化、村莊潔化、水體凈化、桿線序化、庭院靚化“五大專項治理”,嚴管農房建設,推動村莊“一時美”變“持久美”、“局部美”變“全域美”。標準化提升基礎設施。全面改善農村路、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實現設施設備齊全、布局合理,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管理運行機制健全,設施得到有效利用。
做深做實鎮村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平安法治清廉鄉村建設,打造基本功能完備又保留鄉味鄉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通過土地平整和互換并地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依法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強化鄉村發展用地保障,穩步推進全域土地整合整治。
探索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積極拓寬發展渠道,通過承包、租賃、參股、聯營、股份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村集體閑置資產,多形式有效增加集體經濟收益,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支持發展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龍頭的農事服務實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進一步實施涉農資金整合保障重點項目投入的五條措施,落實區域主導產業和品種“正面清單”約束機制,設立鄉村振興資金專戶,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入鄉村振興,深化農村金融服務,完善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機制,構建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作者系四川省遂寧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