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刻闡明了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豐富內涵和內在聯系,為我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大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截至目前,全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超過610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04萬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經營效率作出了重要貢獻。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部署要求,切實把好工作導向,科學用好方式方法,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把握“適度”總基調。從全國來看,各地土地資源稟賦、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自然經濟條件千差萬別,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營規模適宜標準,各地應從實踐中探索出適合本地的土地經營規模。更為重要的是,發展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既可以通過土地的流轉集中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服務的集中采購和統一提供來實現,各地要充分考慮國情農情,結合地方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不斷探索和豐富適合當地發展的有效形式。同時要特別注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更不能搞非糧化、非農化,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把握“適度”總基調,穩慎推進,有序開展,讓農民成為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筑牢“主體”基本盤。近年來,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有力帶動了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但總體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力不強等問題。因此,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著力完善基礎制度、健全指導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增長向量質并舉轉變。引導各類經營服務主體聯合合作,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做好人才引進和培育,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打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頭雁”隊伍,筑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人才支撐。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用足“扶持”助推器。發展農業適度規模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有序引導。要進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穩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預期。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完善資金支持辦法,多渠道多手段支持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適合的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加強科技培訓和品牌打造,幫助各類經營服務主體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規模經營水平。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部署,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