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南京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五村共建、五美融合,整合資源、統籌推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描繪出城鄉融合發展的都市田園鄉村新畫卷,譜寫出具有南京特色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五村共建:田園鄉村新畫卷
系統謀劃鄉村建設行動,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富強美高”新南京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立村,串點成線、連線拓面,全域化打造都市田園鄉村,形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金陵村韻”品牌形象。到今年底,全市將累計建成各類美麗鄉村2300多個,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覆蓋率保持全省第一。
宜居村——環境提升更宜居。堅持以人為本、壓茬推進,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大的民生實事工程。2011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垃圾污水整治為重點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2015年原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在南京召開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了南京“六整治、六提升”經驗。2018年以來,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和“五年提升”行動,分類規劃、分層實施,創新機制、注重長效,全面實現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廁所改造“三個全覆蓋”,村莊清潔行動長效常態開展。溧水區晶橋鎮村口、門口、塘口綜合整治和村莊潔化、綠化、美化“三口三化”縱深推進,村民主動積極參與、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江寧區采取“國企特許經營+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維一體化,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示范村——盆景變成百花園。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目標,2012年南京市迅即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十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由點上示范向全域整體展開,建成500多個集優美生態、新型業態、宜居宜業宜游的精品示范村,形成點上有特色、線上有風景、面上百花園的總體格局。突出村口節點、通達路網、特色建筑風貌、垃圾污水處理體系、便民服務活動中心等項目建設,對所有規劃發展村進行高質量綜合性打造。充分挖掘村莊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建筑風貌等方面的特色,實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經營、高效能治理。依托江南山水村林資源,到年底將累計建成193個水流清暢、坡整岸綠的水美鄉村,打造出村口公共綠地、道路庭院綠化和圍村林并重的綠美鄉村1098個。江寧黃龍峴、浦口水墨大埝等20多個村獲評中國最美鄉村、最美田園等榮譽稱號。
田園綜合體——三位一體重融合。充分發揮鄉村生態環境、田園風光和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突出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打造“示范村+農業園+旅游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片區。組團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規劃一張藍圖落地,形成鄉村生產生活和鄉村文旅康養的綜合承載平臺。通過財政引導,充分發揮國資平臺和社會資本投入主體作用,鼓勵村集體和農民參投,形成多元投入、合力共建新機制,田園綜合體民資投入占比達70%。江寧溪田田園綜合體與民資投建的七仙大福村聯動發展,初步建成了現代農業新高地、農民幸福樂居地、美麗鄉愁承載地、全域旅游目的地。溧水石湫田園綜合體緊緊圍繞“健康、活力”的發展定位,建成以“互聯網+農業”和藝術科普為特色的農旅融合示范片區。高淳漆橋小茅山田園綜合體突出綠色本底、強化功能配套,打造成國內首個“國際慢城”的靚麗門戶。
民宿村——美麗經濟有溫度。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全市已建成7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繼江寧區創成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后,高淳、溧水、浦口、六合區也全面建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020年以來,適應旅游市場本地化、城郊化、鄉村化新常態,南京市加大民宿村扶持力度,以“小民宿”撬動美麗經濟大發展。堅持農民自建自管自營“三自”導向,對部分閑置農房統一提檔升級,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民宿村,探索“民宿+民風民俗、教育研學、運動度假旅居、養生養老”等跨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形成鄉村游深度體驗消費市場。將符合條件的民宿村納入政府會議定點采購目錄,全面啟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鄉村民宿療休養活動。目前全市鄉村民宿平臺上線230家,床位7000余張,今年1-8月,全市鄉村民宿共接待17萬余人,實現總營收8400萬元,民宿村十一黃金周平均入住率達64.8%。
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展新顏。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在時任省委書記李強同志現場指導下,南京市率先在全省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重塑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充分發揮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勢,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打響了江寧黃龍峴“金陵茶文化休閑旅游第一村”等產村融合品牌。進一步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立足寧鎮揚丘陵崗地及河湖圩區地貌,打造田園風光,提升綠色生態。注重保護村莊肌理和傳統建筑,形成以江寧湖熟楊柳村為代表的蘇式金陵民居特色建筑風貌。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加大非遺和傳統民俗保護,傳承高淳“跳五猖”、浦口“手獅舞”、六合農民畫等特色鄉愁記憶。溧水李巷村活化新四軍抗戰史料,突出紅色文化教育,打響“蘇南小延安”品牌,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顏值氣質兼具的60多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已成為南京鄉村全面振興的標桿和樣板。
五美融合:鄉村振興新篇章
南京市準確把握“重中之重”的三農工作定位,充分認識并顯著激活郊區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堅持產業、生活、生態、形態、人文“五美融合”,打造有形態、有韻味、有溫度、有質感、有活力的都市田園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產業美打響特色品牌。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構建以優質農產品為基礎、衍生加工業為重點、都市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精品蟹蝦等八大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格局。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524個,“金陵味稻”“食禮秦淮”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固城湖螃蟹”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南京農業嘉年華”成功舉辦18屆,累計吸引游客超8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約15億元,成為全國休閑農業三大品牌之一。南京國家農高區、農創中心兩大“國字號”載體聯動發展,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建成創意休閑農業景點(區)500多個,浦口星甸街道九華村滑翔傘飛行基地廣邀市民游客共赴藍天之約,成為美麗田園鄉村新晉網紅打卡地。2021年全市休閑農業接待游客331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25.8億元。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已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生態美擦亮鄉村底色。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聚焦鄉村道路、水體、公共公益設施及活動空間,大力開展公共空間治理,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注重村莊綠化美化,加強村莊片林和道路、水系、農田林網建設,推進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綠化,著力打造美麗村景、美麗庭院、美麗菜園、美麗田園,建成美麗庭院7000戶。美麗鄉村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全市提供了更多的生態產品,成為精美的城市名片和靚麗的城市風景線,成為南京作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顏值擔當。溧水區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權機制改革,獲批全省首個碳達峰目標下綠色城鄉建設試點。高淳區以“綠色標尺”為引導,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布了全國首個縣區級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成為唯一參與GEP核算國家標準制定的區縣。
生活美實現富裕富足。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斷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幫扶五大增收渠道。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了1000多名大學生和城市創客到農村創新創業、十多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農家樂和民宿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過25萬元。隨著美麗田園鄉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村居民享受的福利紅利逐年增長。農村宅基地和農民住房大幅升值,農民財富積累躍上新平臺,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同步增長。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46:1下降到2.25:1。日趨富裕富足的農民群體,正是南京連續12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底氣和支撐。
形態美展現金陵村韻。優化村域布局,延續鄉村和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系,強化村莊形態和特色風貌塑造,打造江南特色的水村山郭,進一步彰顯鄉村形態之美。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建筑組群和歷史遺存,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和歷史文化格局,保護農業開敞空間、鄉村傳統肌理和空間形態,凸顯鄉村個性。推廣農民住房建筑設計成果,打造特色金陵民居,注重農民住房翻新與村莊環境和建筑風格相適應。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聚焦歷史遺存,對村落“全景式”保護,在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下,加大對傳統建筑、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讓曾經蒙塵的歷史古建筑煥發時代新活力。
人文美彰顯治理效能。深入開展城鄉一體的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累計創建全國文明村鎮21個。創新“大數據+網格化+鐵板腳”工作機制,堅持黨建引領、四治融合,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的“仙林模式”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推廣高淳“和事佬”、浦口“鄉賢會”等經驗做法,完善農村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95%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鎮村。深入推進“萬村善治”工程,溧水區上方村、高淳區和睦澗村等10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江寧區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縣,一張黨員“先鋒網”關聯全村大小事、“小點位”落實“大治理”、“螞蟻治家”村民議事等做法成為典型案例。文明淳樸的鄉風和高效能鄉村治理,為平安南京建設增光添彩,高淳區武家嘴村等12個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夯實了南京市近三年連續入選“中國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層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