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農民這個詞,過去大家第一反應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場景。但現在不是了,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魏德東說,“種地就是我們的職業,還會成為一個非常體面的職業。”魏德東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糧王”等多項榮譽,并于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種糧大戶“領頭羊”,卻曾發誓要飯也不種地。
從“發誓不種地”
到“山東糧王”
魏德東出生于1968年,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小跟著父母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生活,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直到有一年,家里麥子收完后,卻趕上連陰天。魏德東眼睜睜地看著麥子發霉,卻無能為力,他因此發了“狠”,在家人面前說:“以后就是要飯也不種地了!”
畢業后,魏德東跑到鎮上干起了臨時工。后來,他發現農資經營有商機,于是2001年在鎮上開了一家農資經銷店。在經營農資店的過程中,他發現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眼瞅著村里的農田減產的減產、撂荒的撂荒,覺得很心疼。”魏德東也因此產生了承包土地的想法。
對于承包土地搞規模種植這一做法,當時家里人并不理解,更不支持。媳婦首先站出來揭短:“你不是說以后就是要飯也不種地了嗎?”“現在國家政策好,土地流轉和規模生產是大勢所趨,種糧大戶會越來越多,到那時大家都去農資廠家買農資了,誰還到咱這個鄉鎮小店來買農資?”魏德東耐心解釋,還說了一句跟不愿種地完全相反的話——“再不種地就得要飯去了”。
最終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2008年流轉了300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創辦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2011年,他以夏玉米畝產973.4公斤的優異成績獲得全省總冠軍,問鼎2011年“山東糧王”。
然而,2012年他種植的糧食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麥收時節,狂風暴雨夾雜著冰雹來襲,承包的麥田全部受災;秋后,又逢50年難遇的嚴重洪災,80%的玉米地塊絕產。一年兩次遭受糧食大減產,魏德東寢食難安,但沒有被打敗。他頂住巨大財產損失和精神壓力,如數給了農戶承包費用,幫助農戶渡過了難關。
種地致富關鍵靠科技
“種10畝地叫種地,種1000畝地叫搞土地經營”“要想多打糧,科技要跟上”。魏德東的這些話道出了成功的秘訣——他深知科技的力量,認識到規模大未必效益高,要實現從“種地果腹”到“種地致富”,關鍵還得靠科技。
為了使土地高產,魏德東自2009年開始就多次外出學習各種農業技術,并將所學知識無償教授給大家。他經常邀請省、市農業專家現場指導,用先進技術武裝農業。在專家的指導下,他采用了土地深耕、配方施肥、寬幅精播、病蟲草害統一防治等新技術,最大程度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不僅如此,隨著合作社的發展,他與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越來越深,先后和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德州市農科院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合作社成立了科技示范基地、教學科研就業實踐基地等。自2013年開始,連續十年承擔了山東省農科院玉米-花生寬幅間作實驗項目,并配合省農科院在合作社成功召開全國和全省的現場觀摩會。“這種玉米花生間作模式,在保證玉米不減產的前提下,一畝地靠花生多收入500元錢。”魏德東說。
為增加收入,魏德東積極與涉農企業合作,從事訂單種植,與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合作種植小麥,與法國羅蓋特公司合作種植玉米,打造小麥育種基地及淀粉玉米種植基地。實現訂單種植后,小麥、玉米每斤的回收價均高于市場價0.15元。
在增收的同時,魏德東還在降本上下功夫。他建起配肥站,請當地土肥站的專家來測土配方,從廠家進原料搞配肥,既降低了成本,還能配出合適的肥料,提高糧食產量。目前,他的配肥站已輻射服務面積達30000余畝。
據了解,他利用農資經營優勢,農藥化肥節省成本10%~15%,農機規模化作業又省作業費20%~30%,每畝地節本增效300元以上。
一人富不如一起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我才心安。”魏德東不僅自己探索如何種好地,更帶領大家一起解鎖種地致富密碼。
2013年,魏德東注冊成立德州市首家家庭農場——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2014年,山東省農科院在魏德東的家庭農場舉辦了全省首屆家庭農場聯誼會,主持人邀請他發言,他的一席話獲得大家喝彩:“咱們與天斗、與地斗,千萬別內斗!平時要常溝通、多聯系,有好經驗要相互分享,遇到難處大伙兒共同商量。”
隨著家庭農場越來越多,種糧大戶越來越多,魏德東發現種植戶們在技術、購買農資、糧食銷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難,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為了提高種植效益,2006年他牽頭成立了德州市家庭農場科技聯盟,邀請專家現場指導,每年都組織一次年會和觀摩活動。聯盟有22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成,在他的帶領下已實現農資團購、糧食統一訂單銷售、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不僅關心種植大戶,魏德東更關心廣大農戶。2018年,他聯合兩家農資公司成立了德州富益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為廣大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服務,解決了老百姓種植成本下不來、種植效益上不去的問題。2019年,他以西曹村為試點,實現土地全程托管,每畝節本增效300元以上。今年,他又同20個村簽訂了2萬畝土地托管協議。
有國才有家,事業有成的魏德東始終不忘社會責任:“咱也得做個有情懷的現代農民。”多年來,他心系扶貧,先后幫扶10位農戶,為他們積極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幫扶,這些農戶年均勞務收入均超過8500元。同時積極參與到科技扶貧中,為全縣68個貧困村提供種植技術服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又捐贈了兩萬多元防控物資,出動5臺噴藥機和2架無人機為駐地社區和23個村進行義務防疫消毒。
“城里的孩子到鄉下來,常常誤把小麥當作韭菜,鬧出不少笑話。”魏德東說。因此,他籌資建設了“向未來”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展示農耕文化,免費讓學生們來參觀體驗。
2022年是德州市開展“噸半糧”生產能力創建的開局之年,德州也是全國第一個大面積的“噸半糧”示范區。“我要充分發揮自身示范引領作用,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魏德東說,“以德州市‘噸半糧’創建為契機,把全程托管、訂單種植打造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模式,逐步實現按流程種地、按標準種地、拿清單種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逐漸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好地’的問題,讓種地真正變成一份體面的職業。”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