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悅來鎮燈塔村的蔬菜種植基地,白菜、兒菜等長勢喜人,村民正忙著采摘蔬菜,將蔬菜打包裝箱,準備運往棗山園區臨港大市場,滿足市民蔬菜供應需求。
“現在正是白菜上市的季節,一天的總銷售量約5噸,主要在廣安本地銷售。再過一周,兒菜將大量上市,主要銷往重慶。”廣安惠民農機農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曉凌說。
楊曉凌在廣安區小有名氣,他不僅是“四川省十大回鄉創業明星”“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今年還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楊曉凌帶領20余人的核心團隊,將惠民合作社一步步做強,用新技術帶領鄉親們種地種出了“新名堂”?,F在,合作社發展辣椒種植8000余畝、兒菜1萬余畝,發展水稻、油菜種植3萬余畝,為14萬畝農田提供機耕、育秧、植保、收割、烘干作業等托管服務。先后建成3個育苗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和3個糧經復合示范基地,總面積6500畝。示范基地承擔著重要的“孵化器”功能,在水稻、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水土不服”到“抱團發展”
“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我們從國外帶來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在廣安市都經歷了‘磨合’期。”楊曉凌說。
1999年,楊曉凌從日本研修回國后,就職于四川職工對外交流中心,其間楊曉凌多次赴日本農協學習工作。2009年,楊曉凌帶著學到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生產理念回鄉創辦惠民合作社。
然而,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嚴重虧損。當時,楊曉凌帶著團隊利用學到的技術進行有機菠菜種植但屢次失敗。“我們想了又想,終于找到原因:與在日本用地下水澆菜地不同,我們在廣安用地表水澆地,水溫高了。”楊曉凌介紹,團隊隨后在附近打深井來澆菠菜地,終于解決難題。但生產出的菠菜在市場又遇到滯銷難題。
如何破局?楊曉凌發現,是經營模式和品種選擇“水土不服”。“以菠菜為例,當地人吃慣小菠菜,不認這種葉子大的品種。后來,我們對本地市場進行研判分析,選擇種植無公害兒菜和辣椒,還與重慶的一家連鎖超市合作,終于走出困境。”楊曉凌說。隨后,合作社積極引進適合廣安地區的苦瓜、西紅柿、黃瓜等各類蔬菜新品種,采用嫁接、電加熱育苗等新技術進行無公害蔬菜種植?,F在,合作社生產的蔬菜銷售量逐年增加。
“農超對接”肯定要規模化生產,楊曉凌又開始絞盡腦汁,創新生產模式。為滿足市場需求,合作社自2011年開始,通過統一提供種子、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的模式,先后發展廣安區大安、悅來鎮和前鋒觀閣鎮等20多個鄉鎮,種植辣椒8000余畝,兒菜10000余畝。同時,結合廣安地區農村現狀,借鑒日本農協經驗,合作社積極開展農機作業與現代農業技術相融合的探索,2012年開始,合作社在廣安區大安鎮流轉土地2000余畝,進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和早熟兒菜種植技術的試驗示范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從日本農協得到了啟發,他們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共同購買農資、分享技術、出售農產品,就像一個大型企業。我覺得這樣的模式在廣安也能實現。”楊曉凌表示。
新技術的“孵化器”
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只是第一步。楊曉凌深知,農業產業要做大做強,還離不開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
以標準的示范基地引領產業發展,楊曉凌找準了路子。近年來,合作社先后建成3個育苗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和3個糧經復合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承擔著重要的‘孵化器’功能,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楊曉凌說。在水稻實驗示范過程中,積極引進川優6203、Y兩優系列水稻品種,進行水稻直播、拋秧和機插秧的試驗示范,結合秸稈還田、誘捕器和太陽能殺蟲燈安裝等綠色增產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合作社主推的線椒品種、早熟兒菜品種已成為廣安的主打蔬菜。在四川農大水稻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合作社實現水稻在丘陵地區的機育、機插等全程機械化種植方式,現已在廣安市大力推廣。
如何保證產出的農產品安全、優質?楊曉凌為此煞費苦心?;菝窈献魃缫环矫嫦蜣r戶下種植訂單,一方面廣泛吸收農機手和農戶以“注冊會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對于訂單制合作,惠民合作社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規,推行“四有”(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標識、基地有認證、銷售有追溯)“五統一”(統一集中育苗、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品牌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做到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保證農戶穩定收益。對于會員,惠民合作社按照“良種良法合作共贏”的原則進行管理。在保證了產出的農產品安全、優質,做到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的同時,保證了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戶的穩定收益。
惠民合作社真“惠民”
今年49歲的脫貧戶李梅英,在廣安惠民農機農藝專業合作社一干就是9年。“老板對我們很好,在這兒每年可以掙1萬多元。”李梅英說。
致富不忘回饋社會。楊曉凌始終沒有忘記創辦合作社的初心,發展壯大的合作社堅持以“惠民”為己任,不斷創新機制助農增收、幫扶濟困、回報社會。近年來,累計為5000余戶貧困戶無償提供育苗、嫁接、施肥等專業技術指導。至2021年,為全市4000余戶貧困戶無償供應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折合65萬元。此外,通過合作社市場渠道幫助2000余戶貧困戶與經銷商進行訂單收購,借助“郵樂購”等電商平臺,對貧困戶農產品實行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線上銷售,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此外,合作社借助農業機械的優勢,開展農機作業服務,2021年完成機耕、育秧、植保、收割、烘干作業等土地托管面積達到14萬畝。積極參與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項目,2015年至今,合作社參與集中育秧、機插秧、植保等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項目共30.5萬畝。在助農增收的同時,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和“怎么種地”的問題。
如今,在惠民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下,當地老百姓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干勁也更足了。目前已有上萬戶農戶與惠民合作社簽約,301戶農戶注冊為會員,輻射帶動當地5萬余農戶共同進行生產。2021年,惠民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2643萬元。楊曉凌介紹,下一步合作社將在現有機械化服務的基礎上,依托北斗系統、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現代農業信息化平臺,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