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征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接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有必要處理好與城鎮化的關系。
如何看待鄉村振興
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
從理論上看,第一,兩者并不矛盾,為了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的串聯發展之路,或者是為了避免拉美國家的“過度城市化”,我國實施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聯、疊加發展之路;第二,兩者相互促進,即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前提下,實現農村反哺城市、農業反哺工業,以農助工,以鄉增城;第三,兩者目標一致,要實現的是城鄉一體化、全面融合、共同繁榮。
但這之中存在著矛盾情況。首先是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現在所說所行的大多是通過促進鄉村振興釋放出更多剩余勞動力,使之走向城市走向工廠再轉而市民化,城鄉互促的根本動力實際是城鎮化。其次是城鄉一體化,世界城鎮化發展史表明,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城市規模趨于飽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大中小城市間達到動態均衡,真正的城鄉一體化、區域均衡才能實現。雖然我國是四化疊加并聯,但實際推進的過程,仍然是城鎮化優先。
由此,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要使農村脫貧、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又要使農村人口進一步流入城市,促使農村進一步空心凋零。
筆者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華陽鎮司閣村擔任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期間,有這樣一個事例。司閣村六組黃志友夫婦倆辛辛苦苦蓋起了兩層的小樓,還有一個很干凈整潔的小院,大兒子的女朋友也談好了,但女孩提出:現在還有誰在村里住啊,如果結婚最起碼要到縣城買套房子。剛運用了全部財力蓋了個新院落,又要到縣城買房,這讓黃志友夫妻頭疼不已。
前面體現的是國家戰略,后一個個案反映的是城鎮化戰略實施后所帶來的現在年輕一代的認知變化。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化現代化的必須選擇,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峰值將在70%~75%,到2030年會達到67%左右。目前,在人口規模超過3000萬的發達國家中,城市化率已普遍高于80%。由此,75%的城鎮化率不是中國城鎮化率的天花板,我國城鎮化進程在2020年之后還將持續20年以上的時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平均每年新增城鎮常住人口超過1600萬人。2021年中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4.7%,城鎮常住人口總量超過9億人。但與上述目標比,城鎮化率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2014年底,安徽省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幾年來,安徽省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主要目標,要求進一步增強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意愿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城鎮綜合吸引力和承載力,進一步完善新型城鎮化保障機制。經過這幾年努力,安徽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相當大的成效,截至“十三五”結束,安徽城鎮化率達到58.3%,比2014年城鎮化率49.2%,提高了9.1個百分點。“十四五”時期,安徽省城鎮化率要達到65%,至少要有500萬人進入城市變成新市民。在這種大背景下,城鎮化將持續加大對農村人口人才的虹吸效應。
如何既推進城鎮化,
又促進鄉村振興
精準評估,集中資源。在脫貧攻堅行動中,有一項舉措是移民脫貧,一些地方不適合居住,即使給予巨大的幫扶也不會取得成效或者成效甚微,如此,則不如整體搬遷。實踐已經證明,這是脫貧攻堅行動中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在鄉村振興中,我們也應該借鑒這一做法,各地對自己所轄范圍內的鄉村進行全面的調查并評估,集中調動更多的資金資源,加大力度推動適合振興的鄉村更快更好走向振興。
精準定位,借勢用力。抓住逆城鎮化出現的人口流向,吸引充實到正在振興的鄉村中來,以解決鄉村人口單向流入城鎮的難題。城鎮化是一種現代化的大趨勢,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由于城市在生活和就業機會方面的優勢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即便是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期,城鎮化也會繼續推進。但就現狀看,逆城鎮化的趨勢也將逐步展開。什么是逆城鎮化?就是在城鎮化總體上尚未完成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集中的時候,城鎮一部分人開始向農村遷移或回流。它分短期和長期兩種情況。短期來看,隨著城郊休閑農業發展和一些有較多旅游資源的村莊開發民宿建設旅游項目,前往鄉村休閑旅游的人數開始逐年增強,雖然往往集中于雙休日和假期,時間比較短,但大大增強了鄉村的人氣和財氣;長期來看,呈兩個極端。老人層面,農村氣候宜人,生活舒適,且比城市生活成本低,城市老人前往鄉村養老開始增多,原是從農村出來的,潛意識中還有農耕文化葉落歸根傳統精神元素的影響,也開始回歸整理舊時院落。這兩種類型前往的鄉村往往自然或文化資源都比較豐富,且基礎設施到位,交通便捷,醫療便利。年青人層面,主要是自由職業者或新就業群體,他們選擇到一些主題小鎮或適合自己生活創業的鄉村,利用網絡定居式創業。在很多特色小鎮,有不少新媒體人士,以及一些作家、藝術家,在那兒安營扎寨,或從事網絡直播電商營銷,或體驗生活專心創作,然后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推介。要善于利用這一趨勢或苗頭,結合自身特色,精確定位,開展針對性的建設,以期吸引特定群體前來定居或創業,從而推動鄉村振興人口基數增加,繁榮鄉村振興人口景象。
精準瞄靶,扣籠捉魚。針對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帶來的城鎮化、工業化一時相對過剩的人才,利用鄉情或商情,吸引他們加入到鄉村振興大潮中來,以期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智能化(比如機器人)不僅進入了服務業,現在也進入了制造業、加工業,使得一些行業用工量減少。由于人員工資逐年提升,為了減少用工成本,各行業也在想方設法提升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數字化網絡化也在幫助加速提升這一進程。這樣就使一些行業企業一時會出現相對富余的勞動力或技術人員。一些行業企業也在進行向內地或鄉村的梯度轉移,也會帶來這樣的人才。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而發展產業正需要各方面相應人才。雖然目前這種富余人員和人才的出現還只是一種相對現象,但畢竟已經開始萌芽,我們要有心理預判和清晰認識,善于精準瞄靶,扣籠捉魚,以解決鄉村振興人才缺乏的困境。一種是老家原本就在鄉村的,正好可以促使他們在不放棄已在城市生活的前提下于螺旋式發展后回歸。一種是因應鄉村產業發展的需要,于特定產業企業行業中招引特定人才前往鄉村產業繼續發揮專長。
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實踐中既存在相互促進關系也存在矛盾關系,我們要善于擴大“促進”消減“矛盾”,讓城鎮化戰略在幫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同時,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統戰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