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方向任務進行了部署,二十大報告中的三農關鍵詞引起代表、專家和基層干部群眾的關注和熱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重慶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貴忠代表表示:“重慶將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進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努力實現‘鄉村讓人們更向往’。”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農文旅融合的增收致富之路。下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麗娟代表介紹,如今的下姜與周邊24個村抱團組建了“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黨委,“‘大下姜’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聯結,培育了鄉村旅游、紅高粱、中藥材、農特產品四條特色產業帶。‘大下姜’的成立讓老百姓的收入每年都以平均10%以上的增速增長。”
“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對鄉村發展尤為重要。”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街道長江村黨委書記,長江潤發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郁霞秋代表說。她認為,鄉村振興要取得新成效,黨建引領是關鍵,一支年輕化、知識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更是助力產業興旺的主力軍。“長江村的事業發展到哪里,黨支部就建到哪里。這股奔涌的紅色力量,就是支撐長江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人才興則產業興,人才強則鄉村強。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消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常亞瓊代表在多年的基層工作中深切體會到“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繼續加大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吸引大學生農村就業,復轉軍人回鄉創業,外出務工能人返鄉興業。發揮培訓機構優勢,為鄉村振興多培訓實用人才。”
建設農業強國,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認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把握好幾個推進路徑,“加強農業強國建設的統籌協調、進一步扎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補齊農業強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做好農業強國建設的時序安排、分產業有序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加快農業強省強市強縣建設、完善農業強國建設政策體系”。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宋虎振代表表示,“習近平總書記
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奮斗目標。河南作為農業農村大省,又迎來了新的重大機遇、重大利好。”他表示:“將以最大的決心,建設好現代化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將以更大的力度建設好中原農業,著力打造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四川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楊秀彬代表表示:“四川三農戰線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總書記囑托,加快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著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四川貢獻。”
黑龍江省黑河市是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主產區,黑河市委書記李錫文代表表示:“黑河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集成全國大豆科研、種業、產業力量,加快建設‘中國大豆產業之都’,為中國大豆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貢獻更大力量。”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科技支撐是保障。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代表分享了自己和團隊通過水稻旱地分蘗、旱地除草兩個技術創新點,實現了水稻上山、旱地種植,解決了山區農民口糧生產的難題。據他介紹,今年,水稻上山在云南推廣50萬畝,最高畝產799公斤。他表示,“將牢記總書記囑托,把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的科技創新”。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二十大報告中總結了“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一偉大成就,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驅動,當好防返貧“守門人”。重慶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貴忠代表表示:“重慶市將繼續利用和完善防止返貧大數據平臺和‘渝防貧APP’便民通道,發揮好縣、鄉、村三級1.2萬名檢測信息員作用,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發揮好產業的作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楊寧代表介紹,江門村曾是個深山里的貧困村,“這些年,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加工廠、建成產業園,帶動村民發展了雞、豬、鴨、牛、油茶等特色產業。如今,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就業,苗寨的特色產業不斷做強做大,村民的錢包也慢慢鼓了起來。”
化屋村則將鄉村旅游作為發展重點,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代表介紹,化屋村堅持一切圍繞鄉村旅游干,既在服務配套上下功夫,也在豐富業態上做文章,鄉村旅游呈蓬勃發展態勢。如今的化屋村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貧困村。
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這是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江蘇省句容市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代表在二十大江蘇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所作的發言。趙亞夫在發言中總結道:“這些年,戴莊走對了兩條路。一條是辦好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另一條是研究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走綠色發展道路。”“戴莊經驗”成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實踐案例。他表示:“爭取用3到5年時間,讓‘戴莊經驗’在全國更多地區推廣,讓更多農民走上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為解決養殖規模擴大帶來的面源污染問題,陜西省寶雞市槐北村黨支部書記張凌云代表帶領鄉親們在當地建起了大型沼氣池、有機肥料加工廠,配套了蔬菜種植基地,將豬糞加工成有機肥料,把豬的廢水和尿液發酵成沼氣,把爛菜稈、爛菜葉做成飼料,完成了廢棄物肥料化、資源化、能源化利用,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也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村里因地制宜發展臍橙、油茶等產業,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孝老食堂,村民們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富灣村黨支部書記康寬軍代表說:“下一步,要在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夯實農民增收基礎的同時,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