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一個嶄新的提法,更是一個全新的目標,是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我國糧食、肉類、水產品總量均是世界第一,人均擁有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動能不足,農業現代化還面臨諸多短板弱項。這充分表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目前還談不上是農業強國,“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大國農業發展之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必然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必然要求。從戰略和核心層面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應重點提升安全保障力、資源控制力和國際競爭力。
提升安全保障力。“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業強國的底線要求就是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安全。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只有確保糧食安全,才能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沒有糧食安全,也就根本談不上農業強國。世界上的農業強國,也都是糧食強國。建設農業強國,首先是糧食強國,必須把糧食安全的弦繃得很緊很緊,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切實做到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我們要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樹立大食物觀,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建立更穩定的、有韌性的、可抗沖擊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
提升資源控制力。綜合國力的競爭,背后是資源競爭。農業生產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是耕地,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把有限的耕地資源保護好、控制好。提升耕地資源控制力,重點是管好、用好、建好,為建設農業強國守住我們的家底。一是管好。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地之不存,糧將焉附?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二是用好。要注重資源的永續利用,既要保障當代人吃飯,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到建設農業強國的全過程。三是建好。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我國到2022年底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未來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這件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提升國際競爭力。農業國際競爭力,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統一,須抓住科技、人才和文化三大重點。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要有堅實科技支撐,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須加快創新步伐,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生物育種、耕地質量、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設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要害是抓住種業這個農業“芯片”,推進種業振興,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在這方面“不能讓人家拿住我們”。建設農業強國,人才是關鍵。我們不僅需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人員、農業專家,也需要從戰略層面上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為加快推進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讓廣大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優質的農產品,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中國有著悠久農耕歷史和燦爛農耕文化,東方古國、農業大國要走向農業強國,歷久彌新的農耕文明必將為其提供思想智慧和持久動力。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從現在起,我們要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擊鼓出征,意氣風發,奮力向農業強國邁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