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體現了黨中央對糧食安全一以貫之地高度重視,對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與決心。
10月16日,恰逢世界糧食日,所在周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保障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14億人到點開飯,不餓肚子。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黨政同責是前提。“保證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黨政同責要真正見效。要有合理布局,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習近平
總書記對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提出了明確要求。不論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保面積、保產量的責任,需要進一步完善落實糧食安全黨政責任制工作方案,加強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把該擔的責任真正擔起來。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科技支撐是保障。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來,科技在抗災奪豐收、推動中國糧用上中國種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部門圍繞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需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種業創新,大規模開展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集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綜合技術模式,有力促進了增產增效。截至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糧食生產的科技底色越發亮眼。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讓農民得利是根本。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民去種,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今年,中央財政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元,實際種糧的農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讓農民種糧多得利,還要努力為小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高效節水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等,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同時,通過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增加收入。
糧穩則天下安。未來,我們仍需要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