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生物世界由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農業的本質是“三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貫穿了糧食和食物安全的底線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體現了對國之大者的高度重視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事實上,早在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2021年9月2日,在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豐厚內涵,提高政治站位,來一場思想觀念大變革,以“三物農業”的新思維、新理念、新路徑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
要樹立大農業觀念。有史以來,直至近代100多年前,人類的農業活動始終遵循“植物生產-動物(包括人類)消化-微生物(菌物)分解還原”的規律,進行三物循環利用。112年前,美國農業專家富蘭克林·金所著《四千年農夫》,極力推崇原生態的東方農耕,就是生生不息的三物循環,認為這是東亞民族依靠土地養活了密集的人口并且持續發展至今的奧秘。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第一次“綠色革命”,依靠化肥農藥和機械投入提高了全球作物產量,但由于過度依賴石化投入品而忽視了微生物(菌物)的作用,割裂了“三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帶來了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這種“二物”生產方式,注定不可持續。當務之急,必須變“二物思維”為“三物思維”。全社會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只見糧畜,不見微生物(菌物)”的“二物農業”不是完整的農業,是不可持續的農業;只有“三物”鼎立支撐的農業才是現代農業。新時代的農業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牢固樹立“三物農業”思維,揮手告別“二物農業”,加快補上微生物(菌物)農業的短板,重構“三物”協調發展、循環發展的大農業格局。
要樹立大糧食觀念。所謂大糧食觀,就是新型的糧食安全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中國人飯碗里要裝中國糧,要求樹立大糧食觀、大食物觀,明確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糧食不僅僅是水稻、小麥、玉米等,而是指整個入口的食物。既是國情使然,也融合了國際觀念。202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評選“糧食英雄”時,特別注明“糧食”是指廣義的食物概念。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指引下,我國形成了新型糧食安全觀,由過去的數量型內涵轉變為數量質量并重,而且更重視質量;表現為營養性是核心、可供性是保障、穩定性是特征。我們務必把發展“三物農業”,擺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去推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確保人們既吃得飽又“吃得好”,既“買得起”又“買得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要樹立大循環觀念。“三物農業”,特別是“三物循環生產”理念,生動詮釋了兩山理論,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和國際“5R”循環經濟理論的精髓,是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的根本遵循,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理論指引。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農業用地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但農業生態系統可抵消8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我國作為第二大農業排放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農業總排放量的12%,農業農村節能減碳空間巨大,農林廢棄物利用更能提高農林業固碳增匯能力。我國每年產生秸稈近9億噸,未利用的約2億噸;每年產生畜禽糞污約38億噸,綜合利用率不到60%。補上微生物(菌物)農業這塊短板,就能變廢為寶。浙江麗水等生態農業示范地區的實踐證明,樹立大循環理念,遵循生態學規律,把農業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循環式流程,全程多環節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環,有助于生物科技的魔法棒點廢成金,實現農業廢棄物的“七十二變”(如秸稈變肥料、變飼料、變蘑菇、變肉奶、變能源等)。這也有利于構建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山更青、水更綠、空氣更清新、物產更豐富、食物更美味、生活更宜居。
要樹立“小菌物,大產業”觀念。目前,食用菌是微生物(菌物)農業的領軍產業。但一些人仍把菌物看成小不點,認為食用菌只是一盤菜。殊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迅速發展,40年間產量增長了近700倍,不起眼的小蘑菇,成為我國繼糧、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農作物,“三物農業”的短板在加長。中國現在已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在八年的脫貧攻堅中,全國80%左右的縣選擇食用菌作為支柱產業,涌現出陜西柞水的木耳扶貧、《山海情》中的閔寧合作菌草扶貧、安徽金寨打造“中國藥用菌之都”等一批食藥用菌精準扶貧典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加持下,食用菌工廠化智能化栽培異軍突起,產業鏈不斷延長,不僅成為橫跨綠色食品和生命健康領域的戰略新興產業,而且率先成為農業領域可以“畝產論英雄”的高效益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既是對以小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的贊許,也是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期許和厚望。當下,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小木耳,大產業”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三物農業”的歷史機遇,唱響中國“菌物曲”,做大做強做優做精食用菌產業,在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讓小蘑菇發揮出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胡桂芳,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李長田,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