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振興事關百姓生活,更關乎國家戰略。筆者結合多年種子行業工作經驗,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淺談種企該如何充分融入創新,轉換發展動能,為提高中國種業的核心競爭力,保障國家糧油安全作出貢獻。
系統創新對種業發展意義重大
振興種業是應對變局、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種子是中國飯碗的底座,是農業大國的基石,種源自主可控關乎國家的核心利益。
作為種質資源大國,我國高度重視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目前中國收集保存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達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主糧基本上實現“中國種”。中國水稻、小麥在育種、產量水平上居全球領先地位。但我國種子企業作為種業創新的主體,發展較為緩慢,系統創新能力不足,更多的是低水平的復制,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突破性優勢。
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支撐,是世界各國爭相占領的制高點和經濟增長點,對提高我國農業話語權至關重要。必須要通過打造系統創新鏈,形成種業發展新范本。
種業振興,本質上是種業創新。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環環相扣,相互交織,發展只拎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理論創新、基礎創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應用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政策創新與文化創新都需要協同發揮作用,讓系統創新的所有輪子一起轉。
通盤謀劃構建種業系統創新體系
世界種業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1.0時代的農家育種,2.0時代的雜交育種,3.0時代的分子育種,4.0時代的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育種。多數發達國家的育種水平已邁入4.0時代,而我國依然處在2.0至3.0時代。當前,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但是受起步較晚、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儲備短缺、制度體系不健全、營銷推廣不新穎、政策導向不明晰等一系列問題制約。
筆者認為,種業發展,必須放眼全球,拉高標桿,通盤謀劃,構建種業系統創新體系,并且加速種企創新融合。
重點突破,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種業發展,創新是基石。解決種業“卡脖子”的問題并非朝夕之功,作為技術和資金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種業企業集中度不夠,領頭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廣大中小企業研發基礎薄弱。以往我國育種工作主要依靠科研單位,種業領域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研發能力雖然已經在國際上排名靠前,但總體來看,有效轉化不足。所以未來要更多發揮企業的作用,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的育種創新體系,以“公司+研發平臺+研發團隊”的協同機制,聯合農業科研院所、院校和種業龍頭企業,組建以公司為主導的緊密型育種創新聯合體。
完善機制,強化種業創新人才支撐。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目前,我國種業高精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學府,更注重課題、論文,對生產應用和市場需求的關注不夠。種業企業一直面臨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種業系統創新缺少人才機制創新。可以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引導企業加強校企合作,由院校向企業定向輸送專業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中去。除此之外,企業也要重視人才引進,構建專門的科技團隊和專業隊伍,以人才創新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注重推廣,加快種業創新品牌培育。價值提升,品牌是關鍵。我國種子企業共有7000多家,但多數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區域性公共品牌更是寥寥無幾。要實現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的轉變,亟待培育更多大而強的領軍企業,在此過程中,品牌推廣與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同等重要。種子企業需要充分推進品牌戰略,借鑒公共品牌建設經驗,深挖品牌內涵,構建彰顯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種業品牌。
用好政策,激發種業創新動能。行業提速,政策添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種業企業科技創新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隨著大量破解種子企業創新難題政策的出臺,種業發展正迎來明媚的春天。種子企業要充分理解政策、用好政策,為行業發展增添動能。
數字融合,引領種業創新風向。引領發展,數字促改革。我國種業發展模式正向“構建現代種子產業體系”轉變,種子供應鏈的鏈條不斷延伸,形成了育、繁、推三大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隨著數字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種業供應鏈數字化經營趨勢加速,應積極搭建種業數字供應鏈平臺,在線上聚合種業供應鏈參與主體,形成種業數字供應鏈的大數據體系。并依托種業大數據,建立智能化的風險控制體系。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的匯聚融合,引領農業育種發展新方向,培育優質、高抗的綠色新品種。
精準行動融入種業系統創新進程
助力種業系統創新,種企該如何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搶抓生物育種技術,提升企業自身的育種水平。近日,中科院院士萬建民建議,加快構建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基礎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現代種業創新體系,用生物育種技術攥緊中國種子。
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成為當前國際生物技術育種研究的核心與前沿。我國一些通用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專利大都掌握在外國機構手里,迫切需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生物技術。在當前的政策機遇期和窗口期,種子企業急需擁抱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努力構建技術新壁壘。
創新服務形式,以優良配套生產技術促進推廣應用。種業發展如果只注重品種選育,不注重配套技術研究;只重視品種技術轉讓,不重視生產技術服務,都將嚴重限制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和效率提升。實現新品種推廣銷售“良種+良法”相結合、互聯網平臺“線上推介+線下展示”相結合,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產業鏈一站式綜合服務,徹底解決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發揮種子是農業“芯片”的核心作用,需要企業通過新品種成果的推廣應用,引領農業種植業按優勢農產品區域化,以及綠色、高效、生態栽培技術規程標準化種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加強高素質農民的技術培訓和示范觀摩,提升我國農村和農民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整體水平,提高成果轉化的社會經濟效益。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抓手,用良種繁育保障種糧一體化發展。種糧一體化可以實現統一供種、統一田管、統一回購,能夠降低農民種地風險,節約種糧成本,增加種糧收入。
種子是種糧一體化戰略布局的源頭,“勺子”和“筷子”是種糧一體化的末端,種企不僅要盯緊種子,加快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多抗、綠色和適應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的新品種。更要有全局意識和戰略眼光,與種糧各環節主體凝聚共識、抱團發展,探索實現種糧一體化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協同做通從種子到餐桌的“種+糧”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新形勢下,種子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愈加顯現。作為振興種業的參與者,種業行動的實踐者,種子企業應該把創新的思想,尤其是系統創新的意識,充分融入到國家種業大發展的熔爐中淬煉成長,切切實實打贏種業振興戰。
(作者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安徽省農學會副會長、安徽國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