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雖小,卻是“國之大者”。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的第一站——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這句話生動深刻地闡明了種子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世界動蕩變革的特殊時期,一粒種子或許就是影響長遠、左右大局的關鍵棋子。
對良種,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多次在全國會議上、考察調研中作出大力發展種業的重要指示。“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種業發展始終是事關三農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扎實推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發布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定下了“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目標。
實現“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需要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土壤”“空氣”“水源”缺一不可——
雄厚的資源家底是良種誕生的“土壤”。我國廣闊的海陸孕育了性質各異的生物,蘊藏著一座又一座基因寶藏。系統科學地進行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僅事關當代,而且利在千秋。2021年,我國啟動第三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力爭用三年時間摸清資源家底。從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從近海水域到云貴深林,目前已基本完成對畜禽和作物的普查;正緊鑼密鼓開展的,是運用生物技術分析研究品種特性,以期準確高效將資源家底變為育種材料,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種子。從傳統種業到現代種業,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基礎問題一以貫之,將從豐富的物種基因中不斷尋找答案。
完善的機制保障是良種生長的“空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并指出要“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近年來,我國供種體制、生產經營體制、管理體制和科研創新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為緊緊圍繞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目標開展集中攻關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運用市場力量探索搭建暢通的成果分享平臺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政府、科研機構多方通力合作的創新鏈條正加速形成,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在適宜區域的推廣力度逐步加大。目前,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已正式施行,并有“種業監管執法年”“種子市場大檢查”等一系列執法活動重拳出擊,對套牌侵權、“假種子”等違法行為形成高壓態勢,讓種業得以在公平良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久久為功的科研精神是良種必需的“水源”。回首往昔,種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凝聚了廣大種業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經年累月的反復實驗研究,有時數十年才能產出一個優良品種。眾多育種科研人員、企業主體像溪流一般源源不斷、前赴后繼,最終匯聚成種業進步的汪洋大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當前,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力以赴振興種業,一個品種一個品種地攻關,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的宏偉藍圖。
“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國都在搶占制高點。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絕不能落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催人奮進。一粒種子,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術的干勁,持續為種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土壤”、“空氣”和“水源”環境,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讓農民用上更多好種子,收獲更多豐收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