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毛納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
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兩化”路徑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辯證認識,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
產業生態化簡單來說,就是轉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路,堅持綠色發展主基調,守住生態底線,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生態產業化就是指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生態資源轉變為生產要素,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將生態環境的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的優勢。
近年來,中國大地上“兩化”的生動實踐不斷涌現。云南省華坪縣以“電”代“煤”、去“黑”增“綠”,以“園”替“礦”、轉“黑”變“綠”,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吉林省撫松縣利用其優越的森林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礦泉水、人參、旅游三大綠色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效益提升,不斷把“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如今,我們進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面對農民日益增長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需要,我們必須要在實現“兩化”融合上下大功夫。
產業生態化要探索多元實現路徑。其一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引進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興產業,比如將礦區土地開發為果園。綠色轉型往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在技術、經濟等條件不滿足的情況下超速轉型;其二是在處理舊產業上采用新技術與新理念,以創新為驅動,推動結構轉型,促進綠色發展。對原有的鄉村產業并不是一律拋棄,必須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與村莊發展階段,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在保持原有產出的基礎上,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擔;其三是構建產業生態鏈,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產業鏈與功能鏈互補,在鄉村可以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可在種植業中實現再利用,實現“污染”消弭在產業中。
生態產業化要樹立兩種思維。優質的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條件是生態產業化的基礎,我們需在更高維度上認識生態的價值。生態不僅是勞動對象的提供者,也是極具產業價值的“生產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生態”即是產業。生態產業化要樹立空間開發思維和歷史開發思維。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將生態開發的目光擴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整體和結構價值。生態產業化要有歷史思維,鄉村獨特的生態浸潤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要打通上下五千年,開展歷史文化傳承開發、進行自然教育開發,用生態以及與之相伴的文化創造產業價值。
讓農民共享“兩化”發展成果。農民缺少推進生態產業化的經驗與資金,因而可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進行生態開發,充分利用其資金、人才與專業優勢,但是有必要對社會資本參與的領域與方式作出合理限制,避免社會資本無序擴張。當前鄉村,推進生態產業化的一大障礙是生態資源價值無法量化,對于經濟相對不發達的鄉村來說,開發生態資源缺少本金,有寶山但是無法引資。因而有必要探索建立生態資源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體系,使其進入統計核算體系,讓有價值的生態資源與土地、技術、勞動力等一樣,成為支持鄉村發展的生產要素。
鄉村發展的“兩化”路徑最終目的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但農民個體尚不具有實現“兩化”的資金、技術等基礎,因而為了實現鄉村“兩化”,必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強有力的集體經濟組織,整合村莊資源與勞動力、統籌生態與產業發展,讓農民有力量,讓農民齊參與,讓農民共同分享“兩化”成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