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和農產品穩產保供,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對未來一段時期內農業發展進行展望,是研判農產品市場形勢、釋放供需信號、有效引導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手段。
4月20日,以“保供給、穩預期、促增收”為主題的2022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簡稱報告),并對未來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展望。未來十年,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得到切實保障,農產品消費升級明顯加快。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大國糧倉根基牢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惦念的事,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頭等大事。“中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庫存保持充裕,目前冬小麥苗情轉化好于預期。”在談到糧食生產保供問題時,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馬有祥說。《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同比實現再次增長。2022年,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在高位基礎上保持穩定增長,中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基本持平,大豆產量將增長四分之一。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背景下,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那么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產需情況如何?是否會跟有些人擔心的那樣出現“糧食不夠吃”?對此,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未來十年,受益于農業政策的持續發力,糧食播種面積有望穩定在17.5億畝以上,其中谷物面積穩定在14.5億畝左右,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好糧需好種”。隨著種業振興行動深入實施,糧食品種有望實現一輪更新換代,與此同時,設施條件保障不斷強化,未來十年,高標準農田將建成12億畝左右,并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2.8億畝,科技增產更加有力,糧食單產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當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糧食供需絕對安全。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人口規模總量仍將處于增長狀態。多種因素導致我國糧食需求長期看壓力仍然不小。《報告》指出,未來十年,糧食消費繼續增長但增速放緩,糧食產需不平衡關系將隨著產量較快增長得以有所緩解。但要注意,未來糧食生產成本將呈增長態勢,資源環境面臨的“硬約束”趨緊,在確保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
生豬生產加快恢復,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最近兩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生豬產能經歷了震蕩期,豬肉的價格也在高位和低位之間震蕩,“二師兄”的身價節節攀升,一度“居高不下”。部分群眾表示“都要吃不起豬肉了”“現在吃豬肉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好在,各方努力下,生豬生產從去年二季度已經完全恢復,“二師兄”的身價也越來越“便宜近人”。《報告》顯示,2021年豬牛羊禽肉產量比上一年明顯增長,肉類產品的自給率在不斷提升。
豬糧安天下。未來一段時間,“二師兄”的供應量夠不夠充足?高價豬肉是否會“卷土重來”?對此,《報告》給出了解答: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將會慣性增長,豬肉產量穩定在5600萬噸左右。豬肉價格將趨于穩定。
一碗飯,記錄著百姓生活的日益改善,也記錄著時代前進的巨大變遷。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肉蛋奶早已成為必需品。當前及之后一段時間,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營養飲食需求的逐步增加,肉蛋奶的需求將明顯增長。《報告》顯示,2022年,主要農產品消費保持剛性增長,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短期依然存在,肉類消費增速將有所放緩;奶制品消費將繼續升級,保持較快增長。從更長一個時期看(未來十年),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畜牧業生產擴大將進一步帶動居民消費升級。
從吃不飽、吃不好到吃的營養、吃的健康,國民飲食結構的變化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印證著消費升級,讓生活更美好。未來,更豐富、更新穎、更健康的美食正等著人們去體驗。
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需警惕波動加大風險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地區的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隨著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基本恢復正常,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明顯緩解,但在國際局勢日益復雜的當下,仍需穩慎看待,提前做好預案,確保農產品價格不發生劇烈波動。
《報告》指出,2022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俄烏沖突”帶來原油價格大漲、部分主產國禁止糧食出口等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勢必高位震蕩上行,傳導國內或將放大價格波動風險。由于產能和供應總量有保障,蔬菜水果價格仍以季節性波動為主,但出現階段性、區域性價格波動風險依然較大。未來十年,勞動力、物質投入等生產成本上漲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稻谷、小麥價格將小幅上漲,同時優質優價更加明顯;玉米、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與國際市場聯動性強,價格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肉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價格,受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總體趨漲,周期性因素和突發性事件仍是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
農產品價格的變動牽動著城鄉居民的生活,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損害的不只是生產者的利益,更會影響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者想的是“低價買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者想的是“自己生產的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在市場上,還有許多一些農產品銷售者,他們想的是“價格更低一點,幫老百姓省一點是一點”。穩定食品價格要處理好這些關系,有專家提到,不能靠人為壓低農副產品價格,而應遵循農業生產基本規律,逐步提高農產品價格,并通過價格、財政、稅收、進出口、儲備等多種手段扶持農業生產、鼓勵增加農產品供給,這是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長遠之策。
回首過去,我國農業發展成績斐然,展望未來,農業發展之基不斷牢靠,鄉村全面振興將取得決定性進展,仍需繼續做好風險預警,不斷提升穩產保供能力,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石。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說,“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交匯,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國際地緣政治沖突頻現等因素下,更需要加強協同、加強分享、形成合力,以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應對國內外各種自然因素和不確定因素的挑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