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介紹2022年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陳萍出席,并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特別是強化“菜籃子”產品應急保供和農資調劑調運,保障市場穩定和春耕生產順利開展。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春管春播進展總體較好。今年國內外形勢異常復雜嚴峻,穩住糧食生產極為重要。農業農村部堅持把奪取全年糧食豐收作為首要任務,以背水一戰的態度、超常超強的力度,環環緊扣、一招不落抓好春耕生產,糧食生產保持較好勢頭。夏糧生產形勢好于預期。去年秋冬種時,北方遭遇罕見秋汛,冬小麥面積與上年持平略減,但苗情是近十年最復雜,也是最差的。開春后,各地狠抓促弱轉壯,推動冬小麥苗情加快轉化升級。目前,冬小麥一、二類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3.7個百分點,長勢與常年基本持平。春耕備播進展順利。據農情調度,今年春播糧食意向種植面積9.4億畝,比上年有所增加。擴種大豆油料落實較好。目前,已啟動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將大豆油料擴種目標任務落實到省市縣。
“菜籃子”產品供應有保障。突出抓好冬奧會、冬殘奧會和春節期間市場供應,全力保障“菜籃子”產品供應。生豬產能回歸正常區間。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一季度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185萬頭,相當于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的102.1%。豬肉產量1561萬噸,同比增加14%。牛羊禽和漁業生產平穩發展。牛羊肉和禽肉產量同比增加0.3%,牛奶產量增加8.3%,國內水產品產量增加2.5%。蔬菜供給總體穩定,在田蔬菜面積同比增加近300萬畝。質量安全水平穩定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5%以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累計達到6.2萬個。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突出抓好脫貧地區產業就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增收。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指導脫貧地區編制實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全產業鏈開發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投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截至3月底,全國28個省份今年新發放小額信貸191億元,支持43.5萬戶發展生產。促進脫貧群眾就業增收,開展點對點、一站式返崗服務,外出務工脫貧勞動力2773萬人,實現全年穩崗就業目標任務的91.85%。
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持續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穩中向好。3月份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PMI指數為50.3%,比同期制造業高0.8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新產業新業態保持平穩。春節、冬奧期間到鄉村過大年、品美食、游冰雪、賞春花成為城鄉居民度假首選。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速預計10%左右。農民工就業創業形勢較好。截至3月底,返鄉留鄉農民工就近就業率已超過8成。產業集聚發展扎實推進。今年新安排建設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打造一批產業發展高地。
鄉村建設等工作有序推進。扎實開展鄉村建設。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推動各地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推動村莊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穩慎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制度等改革任務,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3月底,家庭農場超過380萬個,農民合作社達到222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5萬個,服務覆蓋全國約38.4%的小農戶。積極擴大農業投資。加快高標準農田、冷鏈物流等重點項目建設,拓展農業投資多元渠道。一季度全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522億元,同比增長6.8%。
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堅持多措并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1個百分點。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和工資水平實現雙增長,外出勞動力總量達到1.78億人、同比增長2.2%,月均工資達到4436元、同比增長5.9%。
打通春耕“卡點”和“堵點”
據農情調度,截至4月19日,全國已春播糧食面積1.99億畝,完成了21.2%,同比快1.3個百分點。南方的早稻栽插過七成,預計面積會增一點;東北的水稻育秧已經完成了74.2%,快了2.4個百分點,玉米、大豆“五一”前后就開始大面積播種。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春耕進展總體比較順利。
“因疫情封控造成局部地區人員流動、農資運銷和農產品流通受阻,春耕生產受到了一定影響。”潘文博介紹,影響是局部并有限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此輪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疫情防控總體穩定,農民在大田作業,人員不聚集,風險比較小。農資下擺總體正常,目前備春耕已進入尾聲,種子、農藥、化肥下擺的進度已過九成,供應量總體有保障。涉疫重點地區農業生產秩序正逐步恢復。
“當前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也是春耕生產最關鍵的時候。務必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潘文博介紹,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從農村實際和農時農事需要出發,研究制定春耕防疫具體辦法,切實打通“卡點”和“堵點”,加快整地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特別是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服務化組織的作用,通過全程托管、環節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方式,幫助小農戶和受疫情影響的農戶把地種下去,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春播任務。
糧食主產省吉林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疫情持續時間比較長。為了幫助吉林解決春耕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農業農村部采取了許多超常規措施。3月中下旬,農業農村部領導帶隊去吉林,巡回指導農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成立農資保供專班,設立農資保供熱線電話,注冊微信公眾號,及時幫助解決農資下擺、農民下田等“堵點”“卡點”問題。據統計,從設置熱線電話后,共接到1167個,已經轉辦給地方1121個。協調相關企業向吉林捐贈防疫物資。
“目前,吉林春耕生產秩序恢復得比預想的要好,滯留外地的農民已返鄉23.1萬人,有一部分人種地的時候回鄉,平時住在縣城,現在大部分都已經回去了。”潘文博說,“種子下擺已經基本到戶了,化肥到戶率97.6%,同比還快了0.6個百分點。”
抓好“菜籃子”穩產保供
目前,全國的“菜籃子”產品生產基礎比較扎實,總量充足。4月上旬,我國在田蔬菜面積是7400萬畝左右,同比增加近300萬畝,產量約1930萬噸,同比增加100多萬噸。肉蛋奶、魚果蔬供應總量充足,完全可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我國蔬菜生產供應和市場運行季節性比較強。按照常年的規律,春節以后隨著氣溫回升,蔬菜上市量增加,價格一般都會季節性回落。”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陳萍介紹,今年春季菜價回落比常年慢了一些,主要是受不利天氣、成本上漲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疊加的影響。
為了解決疫情較嚴重地區遇到的田頭采收難、物流配送不到位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及時調度36個大中城市生產供應情況,組織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做好聯合保供,加強“菜籃子”食品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協同,主要從五個方面切實抓好穩產保供。
強化“菜籃子”產品生產。合理安排蔬菜熟期品種和上市茬口,推動大中城市發展速生葉菜、芽苗菜,增加市場供給。保障出欄畜禽、出塘水產品正常運銷秩序,暢通種畜禽(苗)、飼料等供應運輸和蜜蜂養殖轉場,引導規模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互換用工,確保生產及采收。
促進“菜籃子”產品順暢流通。督促各地落實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要求,將糧油、蔬菜、水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產品納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范圍,優先發放全國統一的通行證。對司乘人員通信行程卡綠色帶星號且跨省份進出涉疫地區的農產品運輸車輛,在持有通行證并符合防疫要求的基礎上,不得隨意限制通行和擅自勸返。
加強重點地區“菜籃子”產品保供。推動全域封閉地區盡快設立產品中轉調運站、接駁區或分撥場,采取“換人不換車”“一車一消殺”等方式,解決跨區運輸問題。實行通信行程卡“白名單”管理模式,在嚴格落實健康監測和核酸檢測等措施的基礎上,進出全域封閉地區的貨車司乘人員原則上不進行隔離。盡快恢復批發市場、社區菜店等流通節點功能,加強社區配送保障。
做好“菜籃子”產品產銷對接。推動大中城市與主產區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組織批發市場、商超企業等主體與生產基地直接對接,穩定貨源、順暢產銷。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惡意炒作等行為予以堅決打擊。
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發揮市長負責制考核指揮棒作用,將應對疫情保障供給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以考核促保供、暢流通、穩市場,保證產品充足供應。
生豬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受生產慣性增長影響,今年一季度生豬出欄繼續增加,產能進一步優化,但生豬價格總體下行。“農業農村部先后召開生豬養殖企業座談會、部門協調會,通過主流媒體和專業平臺密集發布生產預警信息,督促各地落實生豬產能調控預案,及時開通熱線電話。”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介紹,下一步將做好三方面工作,幫助養殖場戶解決產銷和流通困難。
穩定生產。加強監測預警,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督促各地穩定支持政策,救助養殖場戶,防止產能過度下滑。現在養豬企業和屠宰加工企業遇到了暫時的經營困難,資金鏈比較緊張,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銀保監會6部門已經印發文件,要求不得隨意限貸、斷貸、抽貸。
防好疫病。指導各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動物疫病“兩疫聯防”,有序推進重大動物疫病春季集中免疫,繼續抓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落實監測排查、清洗消毒等關鍵性防控措施。各地要統籌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嚴防兩疫疊加。
暢通堵點。針對部分地區因疫情防控出現飼料、獸藥、畜產品運輸受阻的問題,發揮部省協調機制作用,千方百計幫助養殖場戶解決問題,維護正常產銷秩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