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城鄉關系一直是影響我國整體發展格局和經濟社會發展走向的關鍵內容。隨著工農關系的不斷調整,城鄉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發展總基調。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出更為細化的要求,從基礎設施、產業帶動、消費提升、縣域農民工市民化等方面進行部署。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關系
城鎮和鄉村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有機體。兩者在地理空間、人口結構、產業特色、公共服務、社區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另一方面,城鎮社會和鄉村社會共同組成了社會(區域)全部,兩者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具有較強的相互依賴性和共生性,鄉村是支撐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帶動鄉村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具有目標的融合性。首先,從兩者發展的整體性來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解決城鄉區域差距的共同核心因素。由于中國長期的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區域差距是實現我國發展現代化的最大短板,而最根本途徑就是促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協同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鄉村振興問題,同時研究鄉村振興問題時更要強調以新型城鎮化為前提,二者在緩解城鄉差距目標上缺一不可,擁有著共同重要的職責。其次,從二者內部關系來看,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先決條件。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來談鄉村,必須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路子,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來破解它的一些難題。一是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在農村實現全產業的發展。二是農業科技的更新。現代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科技的創新,只有提升了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化”工作。三是農業人才的雙向流動,只有完善城市與農村人才流動機制,才能真正提升農村發展的人才隊伍,提升農業專業化人才水平,而這些要素都離不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和推進。最后,鄉村振興是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成熟表現”。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不斷進入城市,但同時不能以鄉村的荒蕪、衰敗為代價。相反,鄉村高質量的發展更是新型城鎮化推進下、城鄉互促機制不斷完善下的顯著表現。只有達到鄉村與城市互通發展,才能促進新型城鎮化長久地推進。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具有內容的互動性。一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具有“內容互推力”。從中國目前發展現狀來看,我國2019年城鎮化率為60.6%,發展空間仍然較大;與此同時,城鄉人口收入差距較大也是目前城鄉發展的主要矛盾,現階段農業發展的核心還是農業的工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新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可以吸納鄉村持續發展過程中游離出來的剩余勞動力,為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利益聯結機制提供保障。二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產業振興具有“產業互動力”。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周邊農村同樣具有較大的輻射作用,尤其表現在鄉村農業休閑、旅游休閑、生態休閑等融合產業。與此同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也為新型城鎮化中產業升級提供基礎,通過充分利用農業農村資源,發展地域特色鮮明、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創新現代化的鄉村產業模式,為新型城鎮化推進提供產業支撐。三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人才互吸力”。無論是城鎮化的產業互動提升,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都不離開人才的構建,而人才資源的再分配構成兩者發展的基礎,也構成了兩者發展的下限。城鎮中具備文化水平、生產技術的人才回流鄉村無疑將大大加快鄉村現代化實施進程,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會再一次解放鄉村勞動力,更多的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為新型城鎮化進程補充勞動力資源。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具有實施互促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城鄉統一規劃、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內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融合、文化融合、生態融合等方面對兩者協調推進提出新要求。可見,實施鄉村振興與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互相“借力”,才能有效達到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雙輪驅動”。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幾點思考
當前,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疫情沖擊、復雜國際形勢等不確定因素,我國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有效激發城鄉間的要素流動動能,促進形成城鄉發展合力,是新時期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以縣域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促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必須是城鄉融合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而縣域內城鄉融合又是重中之重。
一是要打造縣域產業帶動發展機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縣域發展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提出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二是要加強縣域范圍的就業吸納能力。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要求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各地要以縣域為核心載體,打通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帶動、物流渠道、銷售平臺、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城鄉壁壘,為當地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提供較好的發展條件,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三是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在雙循環格局下,隨著鄉村振興實施效果不斷凸顯,我國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形成強大消費能力,成為擴大內需,穩定增長預期的核心主體之一。各地要加大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通過建立“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等推進物流主體下沉,打通縣鄉村物流渠道。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走公平普惠的共享發展之路
要加快補齊鄉村發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一是要優先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基本實現教育資源城鄉均等共享。尤其針對深度貧困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強教育政策支撐,引導教育資源的均衡流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
二是要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醫療衛生保障城鄉快速均等化和共享。要加快農村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合適的農村服務管理體系,整合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完善鄉鎮公共衛生網絡,建設農村衛生服務站,劃片服務,提高針對性。
三是要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城鄉文化資源快速均等化共享。優質的公共文化是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要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農村傾斜,通過廣播電視涉農節目、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和宣傳片等形式,加大對農村民間文化藝術的支持和宣傳。要繼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聯結機制,通過圖書館、文化館等平臺搭建,加強城鄉之間文化資源的互動、共享和幫扶。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媒介,加快發展線上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公共服務在城市、縣城、小城鎮和鄉村之間的同步性,進一步緩解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平衡關系。
打造城鄉多元經濟,走要素互動、主體聯動的內生發展道路
近年來,我國農村資源得到有效開發,農民增收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但是就目前來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資源利用率低,產業發展結構單一等問題。十四五期間,應繼續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農企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一是發展方向上,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和農業產業空間重構,形成新業態、新品牌,凸顯更高的產業附加值,同時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產業融合的技術鏈、產業鏈、生態旅游產業鏈等等,實現我國農村的綜合向前發展。要圍繞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理念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促進與國內外市場的對接。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減少低端無效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增加銷路好、品質高、市場缺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的鄉村產業格局。要深入完善以農業特色產業為主線的跨行業產業鏈條,結合產業技術及內容全力打造產業品牌,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具有聚集性和品牌效應的農業特色產業,并結合生態、旅游等產業形成跨行業產業
鏈條。
二是發展途徑上,要突出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途徑和價值體現。要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規劃將村莊劃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搬遷撤并類村莊等不同類型,明確分類推進。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多元產業。要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突破口,發展大田托管、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促進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農村電商、數字鄉村等“互聯網+”新業態,鼓勵社會力量利用互聯網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三農發展多樣化需求。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資源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轉化,要充分借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做法經驗,做好“十四五”期間的“綠”、“革綠”和“點綠”創新,在有效保護生態資源基礎上,增強農村經營性資產收益效率,達到生態與農村農民發展雙贏。
三是發展形式上,要完善多主體聯農帶農機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因此,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可以通過完善聯結抱團發展模式,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要增強政府在利益聯結機制中的組織、協調、保障作用,增強服務意識,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等參與產業化經營。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力度,擴大縣域農村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網的覆蓋面,組織實施農村專業人才培訓工程,針對種養能人、科技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社領頭人等群體制定針對性的提升培訓計劃,鼓勵和引導企業和農戶建立長效的合作關系,規范雙方合同的有效性和約束性,使農企合作常態化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