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守住兩條底線
時間:2022-05-11 01:54:0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朱啟臻 字號:【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如何處理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關系十分重要,也是脫貧地區或低收入村所面臨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筆者認為,落實好以下三個方面措施,有助于守住兩條底線。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

  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戶的特點,共同決定了農戶經營是適應農業特點的最有效形式。可以說,以農民“自己為自己勞動”為特征的農戶經營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風險最小,是農戶經營生命力所在。只要農業生產特點不變,農戶經營農業的優勢就不會喪失,農戶作為農業生產最適合的經營主體的地位就不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小農戶經營存在的普遍問題。由于地塊小,農業收入低,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發展能力不足。為了克服小農戶的弊端,于是就出現了通過引進農業企業,把農戶主體角色轉變成“既拿地租,又可以掙工資”的客體角色。這種做法實際上違背農業生產特點和發展規律,使得農民失去了對農業生產的支配和參與權利,自然也就失去了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部分農民不再關心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成為邊緣人和“看客”。這種做法同時也傷害了農業投資者,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積累了農業經營風險。此類模式普遍缺乏生命力,一旦失去政府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苦不堪言,難以為繼。企業經營失敗就成為規模性返貧的重要風險之一。因此,排斥農民農業生產主體地位的結果,既不利于國家的農業安全,也不利于防止規模性返貧。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是一種重要實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家庭農場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家庭農場,通俗地說就是擴大版的農戶,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具有穩定性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一般認為家庭農場要符合四個條件:一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自己為自己勞動,區別于雇工農場;二是有一定規模,家庭農場是適度規模經營的典型表現形式,農民可以在自己的農場實現充分就業,區別于傳統小農戶;三是農戶收入主要來源于農場經營,而且有較高的收入,以區別于兼業農民。四是穩定性,家庭農場只有穩定,農民才有長遠預期,實現代際之間繼承,區別于短期行為的承包。

  家庭農場以農民為主體,繼承了農戶經營的全部優點,是高素質農民的有效載體,也是農業后繼者得以產生的重要條件。家庭農場規模可大可小,適應性十分廣泛,可以是適度規模農場,也可以是“小微農場”,可容納任何科學技術的運用;可實現就地就近充分就業,便于照料老人和兒童;可以有效激發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和對合作組織的需求,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微觀動力。此外,家庭農場穩定性特點,有助于培養農民珍惜土地的感情,激發人們保護、愛惜耕地的熱情和動力。無論是藏糧于地,還是藏糧于技,家庭農場都是最有效的實現路徑。

  家庭農場的形成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是基本條件,唯有長久不變才給農民以長遠預期,農業經驗和對土地的感情才能形成并在代際之間傳承。那種不斷變化土地關系的做法,產生的往往是短期行為,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相悖。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不是固化承包關系,而是要有退出機制,當一個農民離開土地,有了穩定的非農收入和納入到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又無力耕種土地,應該無償退出耕地。進入老年的農民,或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民,通過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獲得保障,也應退出土地。把土地流轉給繼續種地的人,讓他們種更多的地,這樣就可以促進家庭農場的形成。此外,家庭農場的形成也為政府支持農業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了精準對象,為農業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發展融合農業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支持農業大縣聚焦農產品加工業,引導企業到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制造。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具體說,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即沿著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銷售與體驗服務等環節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每增加一個環節都可以獲得增值收益。最典型的如葡萄酒莊,集種葡萄、加工葡萄酒、酒莊休閑、體驗、觀光、品酒與銷售一體,豐富了農業的內涵,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谷物的生產同樣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獲得增值收益。農業生產與鄉村手工藝的結合,拓展了產業鏈更廣闊的延伸空間。近些年的鄉村振興實踐中,涌現出諸多通過編織、釀造、食品加工、美食制作等手工藝實現產業振興的典型。特別是電商的發展,通過自媒體傳播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生產過程,改變了消費者對農業的認知與消費理念,使邊遠地區農業生產者與大城市農產品消費者直接對接成為可能。

  其次是農業功能的拓展。對農業多功能的認識,從最初民間倡導和呼吁,到社會認可,再到變成中央文件的政策規定與支持,是對農業功能與價值認識的飛躍,為融合農業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領域。農業不僅具有提供農產品的功能,還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提供農業景觀等生態價值,具有農業文化的傳承功能,有極高的體驗與教育價值。農業勞動對培養人的科學精神、生活態度、珍惜勞動成果等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

  其三是鄉村多要素的融合。鄉村融合產業發展除了農業產業的縱向延伸和功能拓展,還表現為以農業為基礎的橫向融合,把本來不具備經濟效益的鄉村要素轉化為經濟優勢。屬于這方面的要素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特色村落與民居、鄉村文化與生活方式等。實踐中由于對鄉村價值認識不清楚,排斥鄉村和農民,導致鄉村融合發展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發展鄉村融合產業必須清楚鄉村存在的獨特價值,認識到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與教化價值的經濟與社會意義,保護好村莊形態,在現有村莊形態的基礎上發展融合產業,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鄉村產業融合的主體可以是農戶、家庭農場,也可以是農民合作社。村社一體的農民合作社符合中國國情,以合作社為主體發展融合產業,在為社員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集體收益,是新時代雙層經營新內涵的具體體現。融合產業對守住兩條底線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農民收入,只有有效提高農民收入,才能留住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有了穩定的農民隊伍,國家糧食安全才有保證。融合農業的發展是當下提高農民收入,穩定農民隊伍最可行的途徑,是處理好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收入關系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發展融合產業可以促進就地就近就業。特別是鄉村農產品加工業、家庭手工業、美食制作、農家樂等,創造了大量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防止規模性返貧的重要措施。

  促進鄉村就業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一靠產業發展,二靠就業保障。就業分為外出就業和本地就業,外出就業是城鎮化、工業化的需要。外出就業對鄉村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表現在為鄉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已經成為增加農戶收入的重要來源。消極方面突出表現在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鄉村迅速老齡化,缺乏生機與活力。因此,鄉村振興要把外出就業與鄉村就近就地就業結合起來。實際上,外出就業為鄉村就地就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我們常說,農民收入低是因為人多地少,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今天,有些農民離開了土地和農村,就應該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成為城市居民。這樣他們的承包地就可以長久流轉給留在鄉村種地的農民,讓他們種更多的地,形成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有了穩定的高素質農民群體,糧食生產就有了保障,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提供服務的鄉村服務業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農業服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就業領域。農業社會化服務本質上是政府支持和扶持的面向農業生產單位提供的農業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戶或家庭農場。服務內容包括產前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銷售和技術指導服務,生產過程中的機耕、播種、收割、植保以及栽培技術指導,產后的農業收獲物儲運、加工、銷售等。服務主體有些是政府農業部門完成的,更多的要通過市場機制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在農業發展進入更高質量階段,鄉村產業專業化的重要體現。當前,各種類型的農資公司、托管公司、農產品加工、電商等,既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服務,也為鄉村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具有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鄉村就業雙重功能。

  發展公益性崗位是促進鄉村就業重要途徑之一。當今鄉村的公益性崗位包括護林防火、衛生防疫、垃圾清掃、村公共設施維護(如電工、維修工)、鄉村社區治安員、便民服務代辦員等。要把鄉村公益性崗位的動態性管理與完善的監測機制相結合,精準確定幫扶對象,及時發現返貧、致貧風險因素,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公益性就業崗位為精準幫扶提供有效支持。河北保定有戶農民,丈夫因照顧突然患重病妻子,不能外出打工,面臨返貧危險。村里給他安排了護林員公益崗位,每年有8000多元收入,妻子住院費用報銷了5萬多元,有效防止了返貧。村級公益崗位不能固化,而應該實行動態管理,已經脫離致貧危險的人及時把崗位轉給更需要的人,使公益崗位成為有效防止因災因病返貧的緩沖機制。

  除了公益性就業崗位,鄉村振興為就近就地就業創造新的空間和機會。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指出鄉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80%。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縣域統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全國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將進一步壯大,鄉鎮便民服務和鄉村社會工作服務提供了巨大的就業空間。比如鄉村社區物業服務。過去農戶家里的修修補補或自己解決,或請鄰里、村里的能工巧匠幫忙。隨著鄉村老齡化的加劇,農戶修房子、修水管、換玻璃、換煤氣、家電維修,以及理發、快遞收發、超市服務等,都越來越依賴專門機構和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此外,隨著鄉村老齡化的加劇,為鄉村老年人提供諸如上門理發、洗澡、診療、取藥、助餐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務,也有著迫切需求。通過政府支持,組建鄉村物業公司、老年服務機構,是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的重要方面。此外,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鄉村親近自然、生態環保、庭院經濟、健康農產品、熟人社會以及慢節奏生活方式等特點,打造養老、養生、養心的“三養”社區,發展現代康養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為鄉村培育新業態和就業增長點。

  總之,鄉村振興要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綜合利用當地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通過發展農業、手工業和鄉村服務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唯有如此,才能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