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和環境,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市場格局下,中國作為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重要供給方,出口規模日益龐大,外循環對國內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在當前農業經濟呈現結構性減速、內外經濟局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正確認識農產品高質量出口貿易對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和傳導路徑,將有助于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導,使出口對產業的影響效應得以充分發揮,助推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此背景下,河北農業大學教師劉妍的著作《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基于出口對產業的影響與傳導路徑》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該書圍繞高質量發展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沿著理論分析、現狀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技術路線,從“量”和“質”兩個層面,即出口規模和出口質量對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的影響展開研究。總體看來,該書有以下四個特點。
理論扎實。第一,對出口貿易影響產業發展相關的文獻和理論觀點進行歸納總結,據此界定了研究范圍并構建了理論模型。第二,將農產品加工業并入農業領域,拓寬了農業研究范疇,更符合產業升級現實需求。第三,該書闡明了高水平外循環通過規模效應、競爭效應、溢出效應、示范效應等對農業資本、技術、制度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推動國內農業產業升級的理論邏輯關系。
數據詳實。該書選取了自1992年以來世界和中國農產品貿易數據、HS編碼的50種農產品(包括農產品加工品)在31個省區市的貿易數據,構建了省級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從總量變動、產品結構和地區分布等多角度地用數據展現了全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選取了全國及各省區市第一產業和12類農產品加工業的總產值等數據,構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升級、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制度質量等指標,從總體變動、要素結構和地區分布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全國農業產業現狀。
內容充實。該書歷經三年的準備,內容十分豐富。第一,對農產品出口貿易規模變動情況進行梳理,以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作為標準衡量了農產品出口質量水平,量化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變動情況。第二,論述了中國農業產業的整體規模、要素結構和地區分布狀況,產業調整的合理性,農業產業規模的增長和質量的提升與國際市場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匹配度等問題。第三,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和出口質量對農業產業規模化、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指明中國各地區的農產品出口規模和出口質量不論于當期還是遠期,均能在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方面發揮其有效性。第四,以中介效應模型為基礎,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學技術和制度質量四大傳導中介進行了中介效應檢驗,探求了各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最有效路徑,為提高各地區農產品出口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性提供了實證依據。
對策務實。本書作者多年來致力于農產品國際貿易及農業現代化等領域研究,對相關問題做過長期積累,提出的觀點不僅能為我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能為地方政府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等相關政策提供一定的決策參考。具體來看,該書提出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更為有效帶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有:利用國內外市場,重視技術和品牌,提升出口貿易質量;重視合理化調整,加速高級化進程,推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強中西部引進力度,擴大中介傳導效應;優化內外制度環境,縮小地區制度差異,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