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燕子窠生態茶園看春茶長勢時提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一年來,福建安溪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茶統籌”的重要指示,以創建國家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契機,補齊產業短板,促進三產融合,加快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凝聚文化力量,彰顯文化魅力
安溪縣以推進“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抓手,挖掘茶文化特色,建設茶文化載體,培育茶文化人才,彰顯茶文化魅力,持續提升安溪鐵觀音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
推動茶文化申遺。發布《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發展規劃》(2022-2030年),編制《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對農遺核心區實行嚴格保護。啟動建設鐵觀音發源地文化園及“鐵觀音小鎮”,建設提升溪禾山鐵觀音文化園、世界茶藝茶道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茶業“地標”工程。
推動茶文化傳播。在2021年國際茶日,舉辦“茶香農遺——駐華使節走進遺產地”國際茶日活動,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表文康農,與十多個外國駐華使節一起走進安溪縣,體驗安溪鐵觀音農業文化遺產。
推動茶文化演繹。在北京公演大型茶文化史詩音樂劇《茶道:一葉乾坤》,充分展現明成化年間蘇龍創藝烏龍茶、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觀音托夢魏蔭種、乾隆賜名鐵觀音等茶文化故事。
促進三產融合,夯實產業基礎
安溪縣堅持產業帶動,圍繞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的總體思路,著力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
創新生產模式,做強一產。從縣域大生態、茶園小生態、土壤微生態3個層面,立體推行全域生態建設。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去化學農藥等“減量化”行動,引入司雷植保、大司農等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防控全程托管、統防統治。綜合運用聲、光、電、生物干擾技術,創立全國首個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在60萬畝,生態茶園覆蓋率達80%以上。
深耕精深加工,做優二產。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千畝茶工業園,建設茶葉精深加工總部區、基底茶加工園區、茶葉包裝園區、茶機械園區、茶食品園區、茶器具園區、茶葉電商園區、茶葉倉儲物流中心等專業園區,建設八馬茶業數字化茶葉生產線和老茶陳化倉儲建設項目、安溪小罐茶現代化茶葉生產車間項目、禪心緣茶業茶濃縮液基底飲料項目、桃源有機茶新一代功能性茶產品項目等一批茶葉精深加工項目,開發袋泡茶、速溶茶、茶含片、茶水飲料等快捷茶品。
聚焦文旅融合,做活三產。創新“現代農業+文旅”發展模式,在全國率先發展茶莊園業態,建成22座各具特色的茶莊園。“海絲茶源·茶旅圣地”線路入選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國美麗鄉村旅游(秋季)精品線路,每年吸引120萬人次以上的“鐵粉”蒞臨安溪體驗消費。
致力科技創新,實踐運用常新
密切政產學研用,致力科技創新,推動現代科技要素集聚,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
高位嫁接。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合作開展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狀況跟蹤研究項目,在茶界首發《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白皮書》;與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合作推進安溪鐵觀音茶園生態系統多樣性與功能調控研究;與福建農林大學開展安溪鐵觀音和黃金桂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課題研究等一系列研究。
應用人工智能。與華為公司、合肥工業大學、中電科機器人公司等科研團隊試點開展茶園人工智能管理,開展茶園管理人工智能試驗工作,機器狗在年年香茶園進行試運用。
發展數智茶鏈。發射“安溪鐵觀音1號”衛星,融合安溪“數字茶業”云平臺、安溪鐵觀音數字地標監管平臺、縣域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茶葉氣候品質認證、省級農業智慧園建設等一批數字茶業項目,提高數字化管理應用水平。
(福建省安溪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