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視察時指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一年來,福建牢記囑托,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弘揚茶文化為引領,以做強茶產業為目標,以提升茶科技為支撐,突出數字賦能,加快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閩茶發展新格局,奮力開創“多彩閩茶”高質量發展新局面。2021年,福建茶葉單產、總產、茶樹良種覆蓋率、毛茶產值、全產業鏈產值、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中國馳名商標數量、茶葉出口額等八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守正出新,講好茶故事,弘揚茶文化
福建堅持挖掘、整理、利用好閩茶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閩茶文化品牌,增強茶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茶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茶文化成為國際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
深入挖掘閩茶文化資源。福建產茶歷史長達1600多年,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極富文化精神內涵。福建全面收集整理茶文化資料,深化茶文化研究,加快編纂《福建茶志》,支持發展茶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新式茶器具、茶擺件、茶空間、茶家具、茶手工藝品等,制作茶文化動漫作品,不斷提升茶文化資源應用價值。
用好閩茶文化展示平臺。依托福建名茶眾多優勢,發揮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茶日系列活動、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平臺作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福茶”宣傳、體驗、消費活動,實現“線上逛、云上購”,講好閩茶故事,積極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
著力打造閩茶文化品牌。強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福州茉莉花茶、坦洋工夫、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與發展,積極推動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茶文化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豐富安溪鐵觀音文化節、武夷山“喊山祭茶”節、福鼎白茶開茶節等特色茶文化活動內容,營造濃厚氛圍,推動閩茶文化深入人心。
促進閩茶文化國際交流。持續開展“閩茶海絲行”活動,組織省內重點龍頭茶葉企業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參加國際茶葉展會,舉辦閩茶專場推介會,促進茶葉出口。發揮英國、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2個境外“閩茶文化推廣中心”作用,搭建閩茶文化展示窗口和經貿合作橋梁,不斷擴大閩茶文化國際影響力。2020年以來,福建茶葉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茶葉出口額保持快速增長,2021年福建茶葉出口額首次躍居全國第一。
全鏈條發展,做強做優做大茶產業
注重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集中資金資源,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茶產業建設樣板區和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采取政策優惠、資金獎補、項目扶持等舉措,全面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動綠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學農藥,推動專業化統防統治替代分散式防治,有效提升全省茶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全省已建成茶葉綠色生產示范基地1500多個,生態茶園面積占比達80%。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建設安溪、福鼎、漳平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武夷巖茶、福建紅茶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茶業強鎮強村,形成閩茶產業“圈狀”發展新格局,有效匯聚要素資源,加快構建現代茶產業體系。
強化龍頭示范帶動。重點支持227家省級以上涉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以及從事農業技術研發、儲運銷售、品牌流通、綜合服務等全產業鏈各類主體,以“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或農戶”等形式,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立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要素入股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以企業帶產業、以產業帶農戶”,保障茶農穩定增收,讓茶農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茶葉企業建設連續化自動化精制加工生產線等,推廣相關生產設備超過1萬臺(套),提升全省名優茶比例。支持發展茶葉深加工,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等有效成分,開發茶食品、新式茶飲、茶日用品和茶功能性產品,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
深化茶旅融合發展。提升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漳平永福櫻花茶園等茶旅項目,加快建設一批茶莊園,打造一批茶葉特色小鎮,“以茶帶旅、以旅促茶”已成為福建茶產業融合發展的新亮點。武夷山市是中國目前茶旅融合發展最為成功的產茶縣,幾乎所有旅游體驗都融入茶的元素。2021年全市旅游收入141.9億元,其中涉茶收入52.17億元。
科技興茶,為茶產業騰飛插上科技翅膀
突出科技興茶、質量興茶,著力提升茶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做優茶品質,豐富茶品類,挖掘新動能。目前全省已制定茶葉標準86項,茶葉專利數位居全國前列。
注重種業創新。加強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選育推廣特色明顯、抗性顯著、適制性廣的茶樹新品種,建設全國最大的茶樹苗木繁育基地,示范推廣金牡丹、瑞香等優良品種,不斷優化茶樹品種結構。目前共有國家、省級審(認、鑒)定及登記的茶樹品種46個,茶樹良種覆蓋率達96%。
加快數字賦能。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建成一批現代智慧茶園,建立茶園物聯網應用基地,推廣5G、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組織實施國家數字農業(茶葉)試點縣項目,扶持建設省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提升茶葉全產業鏈智能化水平。圍繞茶葉交易、茶葉大數據、茶產業服務和茶文化推廣四大功能,建設“福茶網”,打造最專業、最權威、最具有公信力的茶產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自2021年6月上線以來,“福茶網”交易額超10億元。
加快成果轉化。發揮農技推廣體系、茶產業技術體系、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茶產業研究院作用,開展茶科技相關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提升全省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面向全省茶企推介對接科技成果52個、合作金額1.1億元,有效促進茶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培養高素質人才。持續開展茶農培訓行動,培訓高素質茶農10萬人,遠程培訓30萬人次以上,開展制茶工程師、特級制茶工藝師評審(選)活動和茶葉加工職業技能競賽,加快培育中高級茶葉專業技術人員,為福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打造“茶特派”服務平臺。支持福建農林大學茶學院、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等建立“茶生態醫院”,實施茶領域科技特派員下基層技術服務項目,全省先后組織茶科技特派員近3500人次,以會診、網診、巡診等形式為產茶區企業和茶農提供常態化技術服務,指導茶企、茶農掌握相關技術,以科技支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種植業管理處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