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亳州市政協副主席馬露:加快數字產業鏈建設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時間:2022-03-25 01:11:4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本刊記者?許雪亞 字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刊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指出“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數字經濟賦能農業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戶增收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助推。如何加快鄉村振興數字化建設成為此次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亳州市政協副主席馬露對此問題十分關注,她認為,盡管近年來數字農業發展迅猛,但當前農業數字化尤其農業數字產業鏈環節還存在薄弱環節、銜接困局,較多在單點推進,發展滯后,創新不足,削弱了對農戶實現持續增收的支持作用。

  馬露委員分析,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原產地環節的數字化建設不足。農產品主產區的數字基礎建設還比較欠缺,農產品的品質良莠不齊,距“標準化”差距較大。農產品的生產依然存在“靠天吃飯”,面臨價格、氣候、國際供需等重重不確定因素,農戶收入不穩定,影響農戶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二是缺乏針對數字經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根據2021年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9.2%,城鄉數字鴻溝差距依然較大。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相適配的數字發展環境,掌握一定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經濟在農村順利推行的前提。目前大部分農戶群體沒有養成基本的數字素質,無法融入數字經濟發展體系,數字經濟對三農的重塑作用有限。

  三是農業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節點亟須打通。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出村”受到倉儲物流的極大限制,物流環節的數字化程度會深度影響整個農業的數字產業鏈的聯通。而目前農村物流基建數字化轉型還較薄弱,需下大力氣進行改造升級。

  四是基于產銷數據的科學決策不足。盡管一些農村地區的數字基建已經完成,但是面對海量的數據,相關數據分析卻跟進不足,難以形成科學的決策,對農業生產、銷售的指導作用有限。對數據的利用不充分是農村地區農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又一難題。

  五是三產融合數字化發展明顯滯后。三產融合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對農業發展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一些地區存在的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和線下營銷渠道的狹窄,影響了農業三產融合的質量。

  為此,馬露委員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生產端鼓勵平臺企業打造數字原產地工程。通過構建農產品標準化及可追溯體系平臺,實現源頭數據實時采集及農業投入品控制,對各環節各主體產生的追溯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實現追溯信息的上下游關聯,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監測、研判和預警,從而構建起農產品安全、全面、規范的統一技術支撐平臺。讓消費者可以通過移動端了解包括產品、認證、檢測及批次等詳細數據。政府對主要糧食作物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的數字化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加大對實施農產品生產數字化的政策支持。

  二是打造鄉村數字經濟領域的線上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鄉在數字經濟上的公共服務差距。首先,要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提高網絡信號穩定性、提升網速等方面補足短板,完善數字環境保障,提高數字設施和智能產品服務能力。其次,提升農民運用互聯網能力。在不少農村,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和兒童,他們中還有不少人不能熟練使用互聯網。可以通過持續開展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進行“上網掃盲”,發揮電商工作人員、大學生村官、駐村工作隊員和志愿者的作用,對農村“互聯網新手”進行指導或培訓。再次,充分依托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積極開放教育培訓資源,共享優質數字技能教學資源,鼓勵企業開發設立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網站、移動應用程序和公眾賬號等,為數字資源提供多樣化獲取渠道。

  三是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手段,將農產品供應鏈在生產、加工、流通、零售等環節割裂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緊密連接。一方面,應從國家層面統籌加大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扶持力度,建設農產品冷藏基礎設施,鼓勵大型電商、商貿流通企業建立規模適度的冷鏈物流集配設施。鼓勵物流企業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分析農產品流量及市場流向,基于區域居民消費水平和地理特征,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此外,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和零售等各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溯源,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全方位可溯源的數字化管理,實現農產品流通與物流配送的一體化。

  四是支持平臺企業做好數據挖掘分析,提升農業數據價值。首先,推廣通過數字化設備如田間攝像頭、空氣溫度濕度監測、土壤環境監測、無人機航拍等,以實時“數據”為核心來幫助生產決策的管控和精準實施。其次,做好外部數據分析,主要通過抓取各類農產品銷售的數據,形成數據庫,利用海量數據和模擬結果來指導生產決策,以降低生產成本、優化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產量和質量。再次,基于農產品營銷數據,開發農產品營銷新的商業模式,運用“社交電商+數字化熟人經濟”“互聯網+社群營銷”“大數據+精準服務”等,提高農業產銷效率,平穩農產品價格預期,讓農戶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穩定的收益。

  五是構建政府、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格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積極開發農業與其他產業網下融合的新模式,如發展鄉村旅游, 依據自身特色打造屬于擁有自身特色的IP文化屬性,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來推動旅游銷售新模式,整合鄉村旅游資源,探索實現農文旅產業融合新途徑,有效助推農戶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