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對主產區支持力度,讓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主產區抓糧有內在動力。
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回,即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產量的水稻。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再生稻畝產提高,成為部分地區助力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特色產業。
“我國長江以南部分溫光資源一季有余、兩季不足,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區比較適宜發展再生稻。”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袁延文長期關注再生稻發展。他介紹,近年來,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廣西、安徽等地均種植再生稻,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是提高了糧食產量。以湖南為例,2021年全省推廣再生稻231萬畝,再生季單產200公斤/畝,兩季總產達800公斤/畝。相比一季水稻,再生季可增加糧食9.2億斤。
二是促進了糧農增收。再生季每畝生產成本160元(化肥70元、機收費70元、水肥管理20元),畝均收益580元(再生季的稻谷按市場價1.45元/斤計算)。再生稻的頭季收益與中稻收益基本一致,通過發展再生季可增收420元/畝。
三是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發展再生稻肥料用量減少30%~50%,農藥用量減少40%左右。同時,再生稻10月底收割至翌年中稻種植,有充足時間使秸稈全量自然還田、自然腐熟、增肥地力。
當前,我國再生稻發展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要進一步推廣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袁延文代表分析,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品種及配套技術不足。長期以來,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較少研究再生稻品種及配套技術,行業主管部門也沒有組織開展再生稻品種審定,再生稻生產適宜品種不多。栽培方面,目前沒有制定再生稻生產技術規程,農民發展再生稻大多是憑經驗,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不高。
二是機藝融合不深。目前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再生稻生產缺乏適宜的收獲機械。農戶在再生稻收獲頭季時,大多是應用普通機械,收割機具對蓄留再生季的稻樁碾壓嚴重,導致再生季產量損失30%~40%,降低了再生稻生產效益。
三是政策支持不夠。目前國家支持發展再生稻政策較少,耕地地力補貼、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稻谷目標價格等對再生稻均只按一季稻進行補貼;雙季稻輪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早稻集中育秧、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械化生產等項目資金主要用于支持雙季稻生產,農戶發展再生稻積極性受到影響。
為推動適宜地區推廣發展再生稻,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他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加快開展再生稻品種攻關。再生稻要實現高產穩產,品種是關鍵。建議國家將再生稻品種納入主要農作物緊缺品種選育攻關范疇予以專項支持,盡快選育適合各地生產需求的再生稻系列品種,積極開展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
二是加快開展適應性機具研發。加大再生稻適應性收獲機械和配套技術攻關,降低頭季機收對再生季產量的損失。加強頭季稻機拋、機直播、單本機插等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研發,組織制定再生稻生產技術規程,強化再生稻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及培訓,不斷提升再生季產量。
三是按兩季統計再生稻面積。目前再生稻的“頭季”和“再生季”兩季產量已接近雙季稻水平,但統計上仍按一季稻面積進行統計。建議國家調整再生稻面積統計辦法,單獨統計“再生季”面積或按產量系數折算認定“再生季”面積,激發適宜區地方政府發展再生稻的積極性。
四是加大再生稻扶持力度。加大對再生稻的補貼力度,對產量基本達到當地雙季稻水平的再生稻納入雙季稻補貼范疇。將“中稻+再生稻”模式納入耕地輪作試點補貼范疇,切實提高適宜地區農戶發展再生稻積極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