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如何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兩會期間,圍繞耕地保護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代表委員紛紛建真言獻良策。
保數量,為耕地“守住紅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
長期與耕地打交道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談到嚴守耕地紅線的重要性時說:“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對于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18億畝不能再少了,這是紅線,也是底線,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大事,除了不惜代價守住我們別無選擇。”
調研走訪中,周健民發現了一些問題:由于農業特別是小戶種糧的經濟效益比較低,有些地方為了追逐高效益突出“政績”,會想方設法改變耕地性質;有些地方曲解占補平衡政策,把質量差的農用地或新開墾的土地做占補指標,以次充好,犧牲了好的耕地;一些地方對于耕地的保護力度和監督力度不夠,缺少嚴格科學的措施。“只有認識到耕地的極端重要性,才會采取‘長牙齒’的措施來守住紅線,實施中也要把18億畝的指標分解到各地,分別把守,層層把守,隨時檢查,實時監督。”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藏糧于地是提高農業產能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王娟玲認為,提高產能首先要保護好耕地這個根本,18億畝紅線一定要守住。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雖沒有突破紅線,但十年間減少1.13億畝,減幅較大。紅線也是生命線,要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耕地,這是一個大國吃飽飯的底線要求。
提質量,為耕地“強身健體”
守住耕地紅線,不僅要保數量,更要提質量。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加大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任務要求。
如何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推動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
“將‘耕地肥沃’納入鄉村振興指標體系,以提高全社會對于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建議,將耕地質量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鼓勵地方持續加大對耕地休耕輪作、新技術模式應用、發展種養循環農業、強化生態補償修復等鼓勵性和支持性政策的投入力度。
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耕地質量保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黨永富看來,我們長期在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方面只注重營養體系,卻忽略了土壤的污染體系和生態體系。“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單一營養體系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對此,黨永富建議,要從國家層面作好系統性頂層設計,包括分工、資金使用與責任劃分、教材、培訓、宣傳等方面,解決當前存在的農業農村部門抓營養體系、生態環境部門抓污染體系、自然資源部門抓生態體系的碎片化問題。將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由單一營養體系上升為營養體系、污染體系、生態體系為一體的“三土三系”系統性綜合治理,滿足新時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則從秸稈綜合利用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耕地質量。她說:“據研究,我國農田土壤碳庫容量還遠遠達不到飽和,增加潛力巨大,秸稈還田可顯著促進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平均提高達10%以上。”她建議,在東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點地區,建立一批國家級秸稈還田固碳長期定位實驗站,開展不同秸稈、土壤類型、耕作制度、還田方式、秸稈還田量等因素對農田土壤有機碳的長期影響評價,分析土壤碳庫容量動態變化情況,構建秸稈科學還田決策系統,為我國農田土壤碳匯擴容提供有力支撐。
在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據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宋虎振介紹,河南省以劃定的785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堅持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預計到2025年建成8759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5.4%。
強監管,為耕地“保駕護航”
加強耕地保護監管,做到對耕地數量質量“心中有數”,對違規違法行為及時發現并處理,同樣至關重要。
如何做到對耕地數量質量“心中有數”?“要使耕地保護‘長’智慧監管的‘牙齒’。”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認為,國家要對耕地破壞、侵占等行為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制止,對耕地保護中的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有效查處,就必須有創新的智能化、常態化監管手段。
劉木華建議,組建一套上下貫通、整體聯動的全國通用智慧監管平臺與系統,便于“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對耕地資源變化、占補平衡與增減掛鉤、永久基本農田、設施農用地、土地征收、耕地撂荒、耕地質量等進行實時監測與監管。此外,對現有的自然資源督察機構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武裝智慧監管手段與裝備,打造耕地保護信息化監測隊伍。
具體到耕地法律制度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顯示,今年將制定黑土地保護法。
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耕地保護法,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條文中對耕地保護作出規定。法律的空缺導致土地執法不嚴、違法違規占用現象仍然存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政協副主席張明華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耕地保護立法程序,列入近期立法規劃,國務院相關部門加強立法調研,通過立法完善耕地保護法治體系,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的法制保障。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秦光蔚看來,國內耕地質量保護存在多方面不足,上位法空缺導致耕地成為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她認為,需要穩定耕地布局,突出質量保護和提升,厘清責任主體,制定相應的法律追究制度,建立耕地資源高質量發展保護機制和監管法律保障體系,從法律層面保障“田長制”的推行。
為加快推進農田建設立法,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夏濤建議,制定出臺農田建設法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為依法管理和推進農田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