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以及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林下經濟作為農業生產領域涌現的新生事物,使農民可以做到不必砍樹也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實現致富的目標。2008年,國家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10余年來改革實踐,各地區基本完成了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林權主體改革任務。2012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林下經濟成為西南地區林業產業發展的新途徑。本文以貴州省黔東南州為例,就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分析,以期能為西部地區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林下產業,以林菌、林藥、林雞、林蜂四大產業為林下經濟發展重點,建設了一批初具規模的林下產業基地。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建成和在建林下經濟產業基地2443個,全州林下經濟累計利用林地面積達619.35萬畝,產值81.28億元。其中林下種植面積100.26萬畝,產值12.51億元;林下養殖82.64萬畝,產值13.58億元;林下采集295.91萬畝,產值15.88億元;森林休閑旅游140.54萬畝,產值39.31億元。總體上看,主要有以下兩大類型五種模式。
林下種植類型。一是林藥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林間空地發展中藥材種植,既有利于中藥材的生長,還可以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增加農民收入。黔東南州林下種植的中藥材主要有金鉤藤、天麻、草珊瑚、黃精、茯苓、鐵皮石斛、天冬等。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州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74.06萬畝。二是林菌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小氣候環境,在郁閉的林下發展食用菌生產,如種植香菇、雙孢菇、雞腿菇、竹笙、黑木耳等,不受林齡的限制。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州林下食用菌種植面積累計達2.69萬畝。
林下養殖類型。一是林禽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飼養小香雞、飼養鴨(鵝)等禽類,具有綠色健康的特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2020年榕江縣依托林下養殖小香雞產業,生產禽蛋1100噸,帶動3968戶建檔立卡農戶實現增收。2021年以來,榕江山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抓住林下經濟機遇帶動當地6000戶農戶參與小香雞產業,已達到300到350萬羽的養殖規模,累計銷售30萬羽1500萬元。二是林畜模式。目前,該模式只在小范圍內實施,尚未全面推廣,因牲畜對林木具有較大的破壞力,如果管理不好,將會對林木生長帶來損失。黔東南州林下養畜主要有小香羊、肉牛、竹鼠等,榕江、從江的小香羊、小香豬在黔東南州乃至全國均占有一定的市場。三是林蜂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在林下養殖胡蜂、中蜂、蜜蜂。林下養蜂具有占用土地資源少、投資小等優勢,且經濟效益好,同時林下養蜂對促進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具有積極作用。2020年,定威鄉農民王吉安養殖800箱蜜蜂,年銷售額達300萬元,當年年底每戶農戶分紅1135元,同時還帶動其家人在內的10余人務工。截至2021年底,榕江縣培育蜂群1.1萬箱,年產值1440萬余元,帶動1538戶農戶增收。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黔東南州林下經濟發展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龍頭公司+企業+農戶”(榕江),“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從江),“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黎平、施秉、雷山)等。
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要素供給不足。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對林下經濟發展十分重要,林下經濟產業基地由于不少地處深山,其規模發展和集約化經營受到了基礎設施的限制。此外,資金、人才、技術、土地等要素保障也存在不足,市場主體經營發展困難較多。
發展規模小、林下品種類型單一。從黔東南州目前情況看,當前林下經濟發展還存在產業發展模式單一、規模小、實力弱的現實狀況,大部分林下經濟產業仍處于農戶自發、零星發展狀態,農戶的收益缺乏保障,尚未成為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近些年來,雖然各地都積極探索各種適宜的林下經濟組織形式,但是農戶獨自發展仍然較多,沒有形成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格局,缺乏行業協會的組織與規范。一方面林下種植、養殖大戶數量不足,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另一方面由于林下種養戶經濟實力不強,承受風險能力弱,難以起到龍頭帶動作用,無法形成真正有效的輻射。
產業化經營水平、銷售水平有待提高。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戶還采用等待商家上門收購產品的老方法,難以形成可持續的林下產品價格優勢和訂單產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抵擋市場風險的能力薄弱。調研中還了解到,很多農戶在發展林下產業中仍然依靠傳統經驗,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產品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
市場主體實力弱,有產品、無品牌。調研發現,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少,多數企業實力不強,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產業所覆蓋的范圍窄,難以有效帶動林下經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林下經濟產業也存在有產品、無品牌的問題,豐富的森林資源賦予林下產品綠色、環保、優質的特點,但至今為止全國知名的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很少。
對策建議
優化林下經濟發展環境,吸引多元資本投資。進一步完善機制體制,促進林木林地合理流轉,吸引社會資本及有利因素投入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林權改革,優化政策措施,促進林木林地資產逐步向生產資本轉化,消除農戶發展林下經濟融資難的制度性障礙,探索森林保險業務,降低投資風險;建立專項基金,激勵經營主體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林下經濟示范地基建設,加大要素供給力度,嚴格各項相關程序,強化監督管理;在扶持林下經濟經營主體上強化監督檢查,杜絕套取國家項目資金的行為發生。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政策、資金投入等支撐,消除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各種障礙因素。
加強林下產業基地建設,建強市場主體。依托森林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規劃,扎實推進林下經濟產業基地建設。精心打造一批類型各異、種類齊全、突出特色、優勢互補的林下種養、林下采集加工、林下景觀等主導產業基地。根據實際狀況轉型一批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推進林下經濟向多樣化、規模化發展。此外,要充分用好用足國家東西部協作政策,因地制宜招商引進一批實力雄厚、全產業鏈的龍頭企業落地。
強化公共部門服務職能,提供技術支撐。多種渠道、多形式組建林下經濟發展技術指導團隊,加大對林下經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為林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供有效技術供給,破解技術難題。著力建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社會服務體系,強化鄉村林業組織在科技、信息方面的職能,不斷提升鄉村林業組織服務林下經濟發展能力。加強對基層林業組織資源如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的供給力度。此外,創新服務能力提升機制,充分挖掘和培養鄉土專家、鄉村能人,逐步實現林下經濟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
加快林下經濟標準化建設,加大產品宣傳和推介力度。加快林下經濟標準化建設,推行林下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最大限度地保存林下產品的天然特性,生產出具有當地鄉土特點的“土特產”,嚴格對林下產品進入市場之前的安全檢測工作,使林下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整個過程中實現綠色環保、無公害。著力打造綠色環保、天然有機、無公害的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加大力度宣傳產品品牌及優質農特產品。依托東西部幫扶協作契機,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加大重點產品推介力度,提高林下經濟產品知名度。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黨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