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戎裝,保家衛國。脫下戎裝,創業致富。在福建省福鼎市,退伍軍人鄭為銓,扎根茶業數十年,始終堅守制作生態、有機、健康白茶的初心,創辦了福建畬依茗白茶有限公司,現有合作茶園5000多畝,有機茶園2000多畝,年生產量達300多噸,2020年實現營收2200多萬元。
鄭為銓在做足生態白茶文章,推動家鄉白茶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還積極為茶農們“扶智”“扶技”,帶動大家一起致富。截至目前,共帶動2700戶茶農增收,培訓1000多人。
人才興,事業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福建,有一大批像鄭為銓這樣的人扎根鄉村、服務發展。人才來源于民間,成長于鄉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寶貴力量。一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人才振興,制定五年實施方案,出臺深化農業農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和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進鄉村人才隊伍總量壯大、結構優化、能力提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保障。
抓好“帶頭人”,增強村級組織戰斗力
選好干部、配強班子,才能為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福建緊緊抓住村黨組織帶頭人這個關鍵,在“選”“育”“派”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水平,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支“領頭羊”隊伍。
選優配強。拓寬選人視野,聚焦致富能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退役軍人、大學生村官等“八類”群體,將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優秀黨員選拔為村黨組織帶頭人。
提升整體素質。全面教育培訓,加強跟蹤管理,建立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制度,對村黨組織書記履職、日常管理等作出剛性要求,做到在屆期內對村黨組織書記考核一遍、對“兩委”班子體檢一遍、對村情摸排一遍。
建立選派長效機制。加強駐村第一書記服務管理,建立“四全”機制,推動派出單位與駐村第一書記進行項目、資金、責任“三個捆綁”,進一步提升幫扶實效。全省累計選派1.8萬多名駐村第一書記,第五批省派駐村第一書記400名共落實資金26億元,實施項目6936個。
選好“科特派”,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力
他們行走于阡陌之間,穿行于村居小道,講解農學,傳授農經,破解瓶頸,探索市場,將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山坳水坎,在福建,這些人被親切地稱為“科特派”。
近年來,福建堅持人才下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導向,不斷深化、拓展、提升科技特派員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首先,拓寬“科特派”選認渠道。每年選認省級科技特派員2000名,實現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鄉鎮全覆蓋,帶動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行政村全覆蓋,常年有近4000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
其次,創新供需對接機制。堅持雙向選擇、按需選認、精準對接,健全“基層提出需求、市縣主動認領、省里統籌安排”的自下而上“訂單式”需求對接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和人才市場信息及時發布的自上而下“菜單式”服務,增強服務供給有效性和精準度。
除此之外,做實產業幫扶。目前,全省科技特派員共領辦創辦各類企業、專業合作社5298家,建成省級以上星創天地56個、創業示范基地102個。
育好“田秀才”,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源動力
“生態茶園要在保持水土良好、植被豐富、生物多樣性良好,與茶園產生共生關系的同時,形成特色的茶園景觀……”初春時節,在福鼎市硤門畬族鄉的青翠茶園內,鄭為銓聊起“茶葉經”如數家珍。
十年前,鄭為銓還是對茶葉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從“學員”到“老師”,這一轉變源于他的不斷學習。創新學歷教育、職稱評定、技能培訓……近年來,福建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培育一支永不走的鄉土人才隊伍。
一是開展免費學歷教育。在全國率先采取“四免一補”政策(免學費、雜費、書本費、報名考試費,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助),每年選送一批農村青壯年、返鄉農民工、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到農業大中專院校接受非全日制大中專學歷教育,全省已累計招收學員5.06萬人,其中大專學歷教育1.4萬人。二是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打破學歷、資歷、身份、年齡、論文等限制為新型職業農民評定職稱,目前龍巖市已累計開展2批為56名農民評定了中級職稱。三是完善技能培訓體系。依托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培訓機構,構建開放、多元、立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實行分段式、交替式、分模塊技能培訓,目前全省已培訓形成一支超50萬人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用好“新鄉賢”,增強鄉村發展助推力
新鄉賢是難得的鄉村人才,更承載著寶貴的鄉村文化。福建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大學畢業生等,通過多種方式返鄉服務鄉村振興事業,使“新鄉賢”成為鄉土、鄉愁、鄉韻的“守護人”,鄉村發展的“智囊團”,引導村民向上向善的“好榜樣”。
引導企業家反哺故里。發揮福建民營經濟活、海外僑胞多的優勢,通過組建新鄉賢促進會、發展“回歸經濟”、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等方式,引導海內外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公益捐贈,有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提升。目前全省共1445家民營企業和商會組織結對幫扶1498個貧困村,投入資金9.7億元,惠及6.7萬貧困人口。
推動公職人員下鄉。在市縣探索公職人員回鄉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出臺職級晉升一級退出現職,提前退休每月享受相關待遇,引導臨近退休的處級、科級干部回原籍村莊或生活工作過的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推動緊缺專業大學畢業生返鄉。針對鄉村教師、醫生緊缺問題,委托省內高校建立免費師范生、定向委培醫學生制度,通過政府代償學費、“訂單定向”培養,讓大學生回原籍就業,目前每年為山區定向輸送鄉村教師500名左右,已累計為鄉鎮衛生院定向輸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3426名。
打好“閩臺牌”,增強人才登陸發展吸引力
發揮對臺優勢,福建加快推進閩臺三農領域人才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臺胞臺企來閩發展的“第一家園”。
加快引進現代農業人才。在推動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基礎上,圍繞特色產業在9個縣(市、區)設立規劃面積近15萬畝的9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給予資金獎補、貸款貼息、用電優惠等政策扶持,鼓勵臺灣同胞來閩創業;在全省推動建設100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引進示范和普及推廣臺灣農業“五新”,將融合效應從園內外溢到全省各地。目前全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748個,合同利用臺資41億美元,數量和規模保持全國第一。
加快引進鄉村建設人才。開展兩岸建筑師聯合駐村行動,成立青年建筑師協會服務專班,出臺獎勵政策,支持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到鄉村開展村莊規劃設計、文創等陪伴式服務,目前已累計引進50個臺灣建筑師團隊,落地合作項目66個。
加強高素質農民交流合作。設立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開展“臺灣農民福建行”等交流活動,每年吸引1500多名臺胞來閩交流、受訓人員達1800多人次。開展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對接活動,全省已有300多個鄉鎮與臺灣200多個鄉鎮結對互動共促發展。率先開展臺胞農業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評審,已有7名臺籍人員取得農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