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起,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的湖北、江蘇、陜西、河南、山東、安徽、山西、河北8個科技小分隊陸續下沉一線,開展調研指導、技術培訓,為小麥促弱轉壯、病蟲害防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提供技術支撐。總體看,8個夏糧主產區苗情長勢好于預期。黃淮海主產區中,河北冬小麥播種面積3350萬畝、同比增加,山東苗情復雜、一二類苗比例同比下降較大,河南冬小麥全部帶綠越冬、形勢好于預期。長江中下游主產區中,湖北2021年小麥秋播種植面積均有所增加,苗情長勢較好。安徽一二類苗占比達到83.9%、具有較好的豐收基礎,江蘇小麥整體情況長勢良好、一類苗占比較高。西北主產區中,陜西苗情結構復雜,促弱穩壯需要加強。
主產區存在的主要突出問題
局部地區存在災害風險。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的災害主要有干旱和倒春寒。河南提出應對“倒春寒”制定防災預案,江蘇、安徽個別田塊已初現旱象,應加強農田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農資價格上漲明顯。山東、安徽、湖北等地化肥、柴油農資價格均呈現不同程度上漲。安徽、湖北等地價格上漲一定程度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植保無人機技術有待進一步加強。江蘇反映,一些區縣的植保無人機保有量較高,取得較好推廣效果。但目前農戶對無人機實現精準條播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植保無人機市場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植保無人機性能參數變化大,更新換代速度快,重新購買新設備加大了農戶購置成本。
糧食烘干裝備和貯存庫老舊缺乏。一些主產區反映,種子烘干設備存在一定缺口,糧食貯存庫建設滯后,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求,收獲期如遇陰雨天氣,將會造成較大損失。
生產和技術意見建議
加強夏糧田間管理。一是對一二類麥田要促控結合。對生長基本正常、群體適宜的二類麥田,可在起身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以促進穗花發育,培育壯稈大穗。二是對三類弱苗麥田以促為主,對底肥不足、葉片發黃、長勢較弱的麥田,在返青期5厘米,地溫穩定在5℃左右時追肥澆水,同時噴施葉面肥以促進次生根生長、增加分蘗保成穗。三是平衡分類追肥。促控結合、精準施策,對小麥二、三類苗尤其是晚弱苗結合雨雪追施拔節肥,促弱轉壯,提高小麥成穗率。四是湖北等地重點針對去年遲播油菜,增施薹肥促進油菜春發。對旺長的油菜,推遲追施或不追施薹肥,采用摘薹的方式實現“一菜兩用”,控制旺長。
加強農業災害防控。科學應對“倒春寒”,在寒潮到來之前,采取澆水、噴施蕓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等措施預防減輕凍害。寒潮過后,及時追施化肥和葉面肥補救。及時開展化除化控,減輕草害,控制旺長。堅持“蟲口奪糧”,突出抓好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麥蜘蛛特別是小麥赤霉病防治,早預警、早發動、早防控。
加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配套支持。及時組織專家通過現場教學、網上視頻授課等多種方式向當地農技部門、種植大戶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制定適合當地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方案。
加快烘干設備和貯存庫維修改造。加快在烘干場地審批、資金補貼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鼓勵農業合作社等增加烘干設備,加快各地烘干設備的購置和投入使用,給予各地補貼、建好糧食貯存庫,確保收獲期具備較好的收獲條件。
加強植保無人機推廣。引導植保無人機生產企業加快創新開發適合糧食生產新方式的復合功能的機具,及時制定出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穩定參數性能為夏糧種植提供物質保障。改進政府補貼方式引導廠商提高機具性能和穩定性,加強復合功能的植保無人機推廣力度。
加大農資市場調運能力。加快農資物資調運力度,消除地區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及時緩解改善市場供給結構。及時了解農資價格上漲的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