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康保縣圍繞“土地確權頒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改革與管理”三大關鍵詞,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加快推進農村改革步伐。
農村土地確權全面完成
康保縣成立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組織協調、檢查指導、考核驗收等工作;制定下發《康保縣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施意見》、推進方案等規范性文件25個,制定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分解任務,掛圖作戰。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制度,分管領導深入鄉村具體謀劃、指導、推動制度,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排隊通報制度,農工、財政、國土、信訪、婦聯、檔案等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對重點工作、疑難問題開展集中會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包鄉、包村、入戶解決疑難、遺留問題,確保確權工作保質保量、有力有序推進。
按照中央“兩年試點、三年推開”,由點帶面、統籌推進的工作思路,2013年,康保縣選擇照陽河鎮貓窩溝村先行先試。2014年選擇處長地鄉進行整鄉試點推進。同時先后五次邀請市局領導及業務人員到縣、鄉進行業務培訓,使鄉村干部明白了土地確權確什么、怎么確、誰受益等問題。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康保縣通過召開黨員群眾會議,大喇叭廣播、發放政策讀本、組織業務培訓、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廣泛宣傳確權的意義和內容,讓農民參與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來。
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部完成,累計確權80167戶,確權面積138萬畝,實現了土地承包合同簽訂率、土地確權證書發證率、檔案入庫率三個100%。全縣共流轉土地97萬畝,其中通過縣供銷社產權交易平臺,土地流轉場外交易鑒證166宗、71.7萬畝,實現交易金額1.8億元。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清產核資“三結合”。在清產核資階段,康保縣將資源性資產核實與縣直相關部門數據相結合,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與農經報賬系統數據相結合,核銷、增加資產與村情實際相結合,確保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不漏、不重,核資精準。全縣326個行政村核實流動資產2.76億元,農業資產6.37億元,長期資產242萬元,固定資產1.78億元,其他資產0.85萬元。流動負債1.29億元,長期負債1929.95萬元,所有者權益9.46億元。
成員確認“一二三”。在成員身份確認階段,推行“一統、二分、三確認”工作法。“一統”就是對與本集體經濟組織有密切關系的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進行全面統計;“二分”就是對戶籍人口、非戶籍人口按照戶籍、生產生活關系、人員身份等進行詳細分類;“三確認”就是尊重歷史、結合現實,按照“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的原則進行成員確認。同時填寫了經濟(股份)合作社成員登記簿、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登記簿和股權證,確認身份9.6萬余戶23萬余人。
成立組織“三同步”。在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階段,實現成立組織與折股量化、賦碼登記、開設賬戶同步推進。股權按照“確權到人、發證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靜態管理、永久不變”和“生不增、死不減、長不加、走不收”原則實行靜態管理。全縣成立組織326個,其中農民集體經濟合作社215個,農民集體股份合作社111個。在此基礎上,康保縣建立起農村產權管理平臺,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抵押貸款,著力解決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緊缺問題。
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
緊緊圍繞“讓農村閑置住房和閑置宅基地活起來”的目標,康保縣制定出臺了《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試行)》《農村宅基地全程監管和綜合執法制度》,通過多種形式盤活閑置住宅,力求閑置住宅高效利用,節約農村土地資源。
截至目前,共引導有需求的農戶租賃閑置住房196宗;通過發展民宿經濟、鄉村旅游等項目,盤活閑置住宅396宗;鼓勵小微企業及農戶發展手工業,盤活閑置住宅38宗。將失去居住功能的閑置住宅拆除,成為小菜園或小花園、小游園,共計1190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扮靚了居住環境。
在實踐中,康保縣形成了張紀鎮“鄉村產業發展示范村”、滿德堂鄉李生寶溝村和屯墾鎮南井子村“鄉村旅游民宿示范村”、哈咇嘎鄉沙院村和閆油坊鄉南喬家營村“增減掛鉤節約用地示范村”等三類5個發展典型。蘆家營鄉小營圖村將農戶閑置的宅基地和住宅有償收回,建設馬鈴薯加工車間和晾曬大棚,租賃給方源馬鈴薯深加工專業合作社,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
(作者單位:張偉,河北省康保縣政府辦農業科;谷成君、吳占軍,河北省康保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