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及其在農業農村的普及應用,必將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引擎。阿里巴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2014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構建縣鄉村電商服務體系。2017年成立脫貧基金,從教育、健康、女性、生態、電商五大方向,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互聯網脫貧模式。2019年整合20多個事業部構成助力鄉村振興的數字化矩陣,涵蓋科技創新、數字鄉村、智慧物流等多個領域,為縣鄉村提供多方位、廣覆蓋的綜合服務。同年,阿里巴巴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的科技企業。2021年,阿里巴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全面升級為鄉村振興基金,并啟動“熱土計劃”。近期,“熱土計劃2022”發布,推出了18項新舉措,從產業、人才、科技三個方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產業富農:為豐收貢獻數字化力量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以前的數字化更多聚焦消費端,而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正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新化肥”,農產品數字化場景正迅速從消費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土地”。阿里巴巴溯流而上推進“數實融合”,以數字技術打通“產、供、銷”全鏈路,形成覆蓋全面、業務協同、產銷互通、訂單種植的發展格局,全方位助力農業數字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業集約化、科技化發展。
生產數字化。阿里云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建立高科技數字農場,幫助農戶實現智能種植養殖。截至2021年底,在浙江、湖北等12省(市)落地“數字農場”,通過AIoT、區塊鏈、遙感AI等技術,將農田、作物、環境、種植、銷售等信息進行全面數字化,幫助農業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產管理。農民可以遙控數字農場的物聯網設備,系統自動完成澆水、施肥等,從而提升效率和農產品優果率。同時,阿里巴巴輸出新標準、新技術、新品種,直采分銷幫助農民增收。在全國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并已孵化出超過136個盒馬村,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核心主體,聚合小農戶形成規模,建立穩定的相互信賴的長期合作關系。在陜西洛川,中化先正達與阿里巴巴試驗了改良土壤、建立訂單農業模式,推出了甜1度的“超級蘋果”,帶動果農每畝增收3250元。
供應鏈數字化。通過原產地直發、完善冷鏈建設等方式,優化供應鏈,實現農產品上行。菜鳥通過共同配送和農產品供應鏈雙向建設鄉村物流,在全國建設1000多個縣級共配中心并覆蓋400多個脫貧縣,以及5萬多個鄉鎮和村級物流站點,幫助相應區域內的鄉村快遞成本減少20%~30%,人員效率提高30%。與此同時,通過在水果主產區建立大型數字農業產地倉,以及與生態伙伴建立協管倉,上百個產地倉輻射全國核心農業產區,并與遍布全國各城市的銷地倉、淘寶天貓、淘菜菜、淘特、盒馬等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形成數字化倉配矩陣和分銷網絡。
品牌營銷數字化。通過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多渠道精準營銷、知識產權保護、區塊鏈溯源等,打破了傳統農業“種好種差一個樣”的困局,鼓勵農民種好果子,優質水果賣好價。阿里巴巴打造了盒馬、淘寶天貓、淘特、淘菜菜等不同層次的電商平臺,通過消費分層實現農產品價值最大化。浙江象山通過與阿里巴巴合作,將“象山紅美人”柑橘銷售價格從曾經每公斤5元,提升到目前的每公斤50元,最高到120元,讓農民直接因數字化帶來增收超30%。2020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銷售額達3037億元,蟬聯中國農產品上行第一平臺。依托以淘寶為核心的電商平臺,十余年來,中國已涌現出7023個淘寶村、2171個淘寶鎮,帶動1000萬個就業機會。2021年,832個脫貧縣在阿里平臺銷售額達1281億元,同比增長16%。
2022年,“熱土計劃”將幫助1000個生鮮企業品牌數字化,提供電商銷售、供應鏈以及品牌價值提升等支持;打造20個美麗鄉村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縣域品牌設計、推廣等能力;打造60款一縣一品精品農貨,助力農產品品牌建設,全年提供4.2億的流量支持鄉村品牌,讓更多鄉村好貨從土地來到餐桌;新建40個產地倉,幫助農貨走出大山;實施50個縣域的數字鄉村建設,建設240個“數字農業基地”,實現產地直供,讓農產品好貨有好價。
人才強農:讓數字化人才成為鄉村振興中堅力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振興離不開高水平的數字化人才。越來越多的“數字新農人”在阿里的平臺上成長了出來,為縣域經濟發展積累數字化人才。2022年,“熱土計劃”將通過數字化就業項目和人才培訓基地,為鄉村帶來直接就業機會1萬人次,培訓13萬次數字化人才,重點培養1萬生鮮數字人才,與地方政府一起強化人才吸納與引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數字素養與技能的人才隊伍。
人才下鄉新模式:鄉村振興特派員。2019年以來,阿里巴巴先后派出27位“鄉村振興特派員”,駐扎到甘肅禮縣、貴州普安等12個省22個偏遠縣域一線參與鄉村振興,因地因人制宜地為相對欠發達地區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鄉村振興模式。這些阿里員工深入田間地頭,與鄉親們同吃同住,讓電商成為鏈接鄉村發展的有效工具。他們協助當地建起了菜鳥智能物流中心,通過在當地扶持電商經營,開展直播培訓,引入數字客服、AI數據標注等產業,將產業、人才、科技等互聯網的手段和資源帶入當地,讓產在深山的優質農特產品高效低價運出去,為縣域帶去一套完整的“授人以漁”解決方案。在河北青龍,鄉村特派員劉琳推動的一次助農活動就銷售板栗38噸,全村50多名村民及留守婦女齊上陣,一起來幫忙打包發貨,幫助當地1500戶農民平均增收1000元。活動讓村民們燃起了對電商的熱情,啟發了互聯網思維。當地人親切地稱劉琳為“板栗格格”。
直播成為新農活:村播計劃。2019年3月,阿里巴巴整合電商領域的優質資源,啟動“村播計劃”,通過直播人才的培養為鄉村振興助力。3年來共建立52個村播學院和22個村播基地,累計培養11萬農民主播,完成230萬場鄉村直播。2021年,“村播計劃”培訓持續升級,發布線上課程培訓體系,讓農人足不出戶進行直播技能培訓,提高了村播培訓的覆蓋面和效率。截至2021年,已有累計超過5000人次參與線上課程培訓。
數字化人才培養:淘寶教育。培育當地人才是激活縣域發展活力的內生動力。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核心教育培訓部門——淘寶教育就開始深入縣域培訓領域,啟動首個縣長電商研修班,全面推進縣域電商培訓業務。隨著農村電商不斷發展壯大,淘寶教育通過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直播基地,以電商專家送課下鄉、基礎電商知識全覆蓋、直播課劃重點等方式,用專屬課程培訓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電商,培養鄉村振興的創業代表。截至2022年3月底,阿里巴巴淘寶教育累計在全國71個區域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累計開設超800個線下班次,覆蓋超15萬人次,助力數字人才培育。
實現家門口就業:“客服縣”模式。阿里巴巴已在全國40多個市區縣建成了客戶體驗中心,涵蓋了江西、安徽、陜西和貴州等省份,幫助上萬名小鎮青年實現家門口就業。為幫助年輕人特別是其中占比較多的“寶媽”人群,阿里巴巴在部分基地還設置了10個可選班次,讓“寶媽”也能有接送照顧孩子的時間。在縣域,阿里巴巴還在探索更多吸引人才返鄉、對女性友好的新就業和新職業。
科技興農:用科技的溫度讓農業興旺發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2022年“熱土計劃”的核心重點。阿里巴巴將把前沿的技術儲備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持續投入專項資金,輸出技術和人才助力農業科技發展。
數字化助力智慧育種。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全球范圍內,育種模式正在從“分子育種”向“智慧育種”升級。阿里巴巴借助在數據存儲、數據庫、統計和AI算法上的優勢,助力發展智慧育種。2021年,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與阿里巴巴達成“智慧育種公益合作”,合作開展生物技術(BT)、信息技術(IT)與智能技術(AT)深度融合的“3T智慧育種”項目,共同推動建立智慧育種公共服務平臺。一年來,合作涵蓋了育種的全流程,支持從育種數據管理,到大田試驗設計、大田數據分析、表型和基因組分析、大數據和AI預測算法等的數據管理和分析系統,提高育種效率。2022年“熱土計劃”將深化與農科院合作,輸出技術助力農業科技、智慧育種公益項目,并資助有貢獻的育種科研人才,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智慧育種行業。
鄉村振興技術官,送技術下鄉。在新時代,知識和技能對于鄉村發展不可或缺,技術能力的缺失也一直是縣域發展的障礙。2021年,阿里巴巴探索互聯網優勢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創新路徑,推出“鄉村振興技術官項目”,通過送技術下鄉“授人以漁”,為縣域帶去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助力解決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難點問題。比如在陜西清澗,鄉村振興技術官給黑豬裝上了計步器,每天黑豬需要跑1.5萬步才算達標,練成“雪花紋理”般的口感。同時,通過溯源平臺,讓每一頭豬都有“身份編碼”,只要查閱數字ID,就能獲得這頭豬的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等信息。2022年5月,這些“跑步”黑豬正式入駐盒馬,肉片、排骨、肉餡等銷量漲幅超300%,使養殖戶收益大增。2022年“熱土計劃”將招募更多的鄉村振興技術官,發起田野文物保護、農產品溯源、數字治理、數智文旅、種植養殖等領域的10個公益科技項目。
(作者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