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必須穩農業,穩農業必先穩投資。農業農村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對當前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穩住經濟大盤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進一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問題的關鍵舉措,也是堅決守好三農戰略后院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圍繞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農業農村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以來,每年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產業和領域,為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指明了方向。2020年7月,七部門印發意見部署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提出了多渠道加大農業農村投資力度,支持11個農業農村重點領域補短板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專門召開全國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工作會議,要求扎實抓好今年農業農村投資各項重點工作。今年6月,印發《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進一步做好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進一步聚焦穩定糧食生產、擴種大豆油料、打牢種子耕地農機基礎、做優鄉村特色產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工作任務。
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離不開資金投入。目前已基本形成財政資金引領、金融資金融入、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其中,金融活水是支持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相比財政支農投入,金融資金規模大、覆蓋廣,能夠持續流向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發揮好賦能作用,為鄉村建設、產業發展、農民生產提供動力來源。而與社會資本相比,金融資金又能夠較好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鄉村產業布局,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引導更多社會資源精準投向鄉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今年6月印發的《方案》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金融保險支農作用,并重點強調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強化信貸投放。做好金融支農,信貸投放是關鍵。特別是要圍繞農業農村重點項目、重大任務的各類重點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需求,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圍繞落實穩大盤會議精神,針對新增信貸支農政策,關鍵是積極爭取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新增基礎設施領域貸款政策支持。同時,加快推進信貸直通車常態化服務,做好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二是擴大農擔規模。農業信貸擔保服務是財政撬動金融資本,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的重要工具。通過支農支小再擔保、財政專項獎補、降低擔保費率、及時履行代償等方式,可以推動金融機構加快信貸投放。因此,要繼續深化銀擔合作,推動金融機構盡快放貸,進一步擴大農業信貸擔保規模。三是重視保險護農。從“充分發揮金融保險支農作用”的表述可以看出,將保險與金融并列強調,更加突出了一個“穩”字,體現了保險在穩農業和穩投資中的保障作用。當前,重點工作是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特別是圍繞三大主糧,做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并逐步擴大覆蓋面,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保障。
目前,農業農村投資領域中還存在一些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下一步,圍繞進一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金融服務要堅持人民至上,強化政治擔當,主動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提高支農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特別是要遵循“重點突出,精準有效”的原則,依法合規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多措并舉做好農業農村投資領域綜合金融服務,全力破解瓶頸難題。
從服務領域看,要聚焦重點項目加快促進投資落地。金融支持農業農村投資,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導向。近期國務院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接續政策措施,再次增發農資補貼,體現了黨中央對實際種糧生產者的良苦用心。金融服務要緊緊圍繞糧食、種子、耕地等國之大者持續發力,進一步做好對糧油生產、種業振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同時,結合各地實際,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精準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圍繞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現代設施農業、數字鄉村建設等重點項目,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利用市場化手段,引入金融活水,盤活自然資源,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從服務對象看,要以涉農企業為重點加快緩解項目承擔主體融資難題。涉農企業是農業農村項目投資的核心主體,也是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圍繞擴大農業農村投資的有效性,要瞄準農業農村重點項目、重大任務的各類重點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承擔主體,精準對接融資需求,建立形成通暢的銀企對接機制,幫助企業做好再投資,促進擴大再生產。對有助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發債,適當降低準入標準,予以優先支持。同時,金融機構要繼續落實減費讓利,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切實減輕涉農企業負擔,有效保護各類投資主體合法權益,穩定投資信心,激發投資活力。
從服務主體看,要加快形成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金融服務合力??偭可?,強化信貸投放。首先要強化國有金融機構在穩農業和穩投資中的政治擔當,進一步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同時,合理統籌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金協同發力,避免業務趨同和無序競爭。針對投資規模大、周期長、風險高、利潤低但社會效益強的涉農領域,用好用足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針對商業性、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涉農項目,推動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結構上,注重多元互動。在保持信貸投入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突出擔保、保險等非信貸金融功能,優化金融供給結構,發揮好農業擔保和農業保險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助推器”和農民農業收入的“穩定器”作用。同時,做好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產業基金等綜合金融服務,引導更多金融力量助力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從服務創新看,要推出更多適應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需求的產品。在產品設計上,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重點產業發展,鼓勵商業銀行結合實際,加快創新推出更多中長期信貸產品和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在抵押擔保上,針對農業農村領域投資主體輕資產、缺抵押等問題,進一步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大力推廣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現代種養設施、運輸工具等新型抵質押擔保方式。同時,結合農村土地要素改革,針對農業農村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探索創新農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案。在業態融合上,鼓勵支持引導大型商業銀行發揮金融牌照優勢,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探索縣域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同時,繼續深化“政銀保擔基”合作,發揮好政府牽頭引導作用,創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持續提升金融支農服務能力和水平。
從機制導向看,要打好政策組合拳,發揮資金的最大效能。財政支農投入為資金流向農業農村重點項目指明了方向,金融支農要在財政資金重點關注的農業農村投資項目上進一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支農的精準性,配合財政投入發揮更大作用。同時,發揮金融導向作用,積極參與推動地方政府鄉村振興產業基金落地運作,引導更多社會資本等要素支持農業農村擴大有效投資。此外,也要做好對金融支持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考核評價,適當提高對農業農村投資項目的風險容忍度,平衡好規模和效益,并納入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體系,強化對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確保金融支持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穩定、可持續,切實改善農業農村投資環境。
(作者:劉琳,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黃邁,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