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五年三次考察吉林,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吉林抓好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
作為“答卷人”的吉林省,以實際行動落實總書記囑托。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糧食產量連續跨上700億斤、800億斤臺階,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5位,糧食單產、商品率、調出量均居全國前列。2021年,吉林省糧食產量達到807.84億斤,糧食商品率達到91.1%。不但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夯實了三農基礎。
金秋時節,記者踏訪白山松水,在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在金浪翻滾的水稻田,在現代裝備的合作社,我們一起探尋糧食生產大省吉林如何筑牢黑土糧倉。
抓緊“兩個要害”——
良田播良種,農民種糧有信心
風吹稻菽千重浪,萬畝良田披金裝。中秋前夕,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的水稻種植基地里,天上無人機盤旋作業,地上大農機來回穿梭,機聲轟鳴的場面頗為壯觀,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稻香。
“好地就應該用好種,這樣才能多產糧。”九月豐家庭農場負責人肖建波說:“我們農場主要經營水稻種植、種子研發稻米精加工與銷售業務。2016年引進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每年為科研單位示范水稻品系、品種1700多個,目前擁有天隆優619和649兩個高產抗病新品種。”
肖建波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從父輩開始就靠著幾畝地維生。2011年,因熱衷于水稻種植,肖建波承包了15公頃耕地,當年收獲了20多萬斤水稻,這讓他嘗到了種糧的“甜頭”。兩年后,他注冊成立了九月豐家庭農場,開始從周邊農民手中有序流轉土地,并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建波,你地種得多也種得好,我家的地也給你種吧。”近年來,因為土地流轉價格公道,種地示范效果顯著,不少鄉親們主動上門提出把地流轉給肖建波。如今,九月豐農場已覆蓋周邊3個村200多個農戶,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把土地交給像肖建波一樣更會種地的人去經營。
筑牢黑土糧倉,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吉林省突出抓好耕地與種子兩個要害,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今年以來,為了抓好農田建設,吉林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紅線,并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工程設計、項目審批及工程招標,確保550萬畝任務當年立項、當年審批、當年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09萬畝,占年度任務的56.2%;全省創建高標準農田示范區30萬畝,建設標準提高到每畝3500元以上,致力打造不同區域典型樣板。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汪學軍說:“一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將黑土地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加強戰略謀劃推進。全省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糧食產量邁上800億斤新臺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原市,以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為載體,集成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化肥減量增效等一批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隨著利用成果的不斷壯大,黑土地保護效益逐步顯現。2021年,全市糧食作物面積1520.86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50.03億斤,創歷史新高。
科技會戰,為黑土糧倉“加油”鼓勁。近年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全面實施,打響“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開展黑土地退化阻控、產能和質量提升等150個課題研究。重點對示范基地建設和百千萬引領提升行動加大工作力度,組織專家團隊與30個重點縣結對子,協助建好用好輻射示范基地。組織縣市對100個社會化服務組織、1000個示范村、1萬名新型經營主體建檔立卡,確保工作落地落實。全省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建設項目245萬畝,“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比2021年增加408萬畝,穩居全國第1位。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吉林是制種大省,也是用種大省。為了抓好種業振興,吉林省按照中央《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的要求,緊緊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企業扶優、種業基地提升、種業市場凈化五大任務,重點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自主創新、種業企業培育、育制種基地建設、種業管理五大行動,供種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目前,吉林省獲得農業農村部批復建設的作物改良中心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育種科研團隊53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7家,持有效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業企業335家,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全省已完成44個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加快推進作物種質資源和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建設。目前,全省累計保存作物種質資源15萬份、畜禽品種109個、魚類品種140余種。
“每當看到水稻收獲時,心情就格外愉快。”吉林省新田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崔玉潔說:“良田用上良種,我們農民種田更有信心。我們目前自主研發有5個水稻新品種,可育種600萬斤,畝均產量能達到550公斤。”該公司是集水稻新品種培育、生產、加工、銷售與高產栽培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民營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一手牽農戶,一手聯市場,實現了利益聯結體共贏。2021年實現經營收入305萬元,純利潤74.63萬元,成員分紅67.17萬元。
抓緊兩個“要害”,抗穩糧食安全重任,筑牢黑土糧倉。近年來,吉林省通過突出抓好“耕地”“種子”兩個要害,不但用好養好了黑土地,讓良田用上了良種,而且進一步提振了農民種糧的信心。
抓穩“五保”迎難而上——
綜合施策保生產,糧食豐收有基礎
“八百里瀚海,八百里糧倉”。全國糧食增量看吉林,吉林增量看白城。2021年,白城糧食生產總量達111.39億斤,實現“十連增”,增幅9.35%,居吉林全省首位。
“我這片地原先是鹽堿地,連續5年施用航天恒豐復合微生物肥料,鹽堿地現在變為黑土地了,特別肥沃和疏松。一左一右的水稻產量趕不上我的,從現在水稻的長勢看,每坰地產個兩萬斤應該沒啥問題。”白城市洮北區長利水稻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長利說。
保產量首先要保面積。近年來,白城市在穩糧保面積的道路上,鹽堿地改良功不可沒。該市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治理途徑,通過采取脫硫石膏改良法、硫酸鋁改良法、磷石膏改良法、有機硅土調理法、木本泥炭構建法五種模式,實施鹽堿地治理,實現新增耕地面積20.82萬畝,累計實現糧食增產2.5億斤。
白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于洪祥說:“今年,白城全市農作物實播面積1732.7萬畝,比上年增加84.7萬畝。糧食作物實播面積1609.6萬畝,比上年增加102.5萬畝,比省下達任務多149.9萬畝。”
筑牢黑土糧倉,事不避難者進。今年備春耕期間遭遇重大疫情,入夏后又突遇漬澇災害,面對糧食生產情況極其特殊背景,吉林省迎難而上并積極應對,統籌力量綜合施策,通過緊抓“保面積、保物資、保人力、保進度、保安全”促落實,實現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平穩、豐收可期。
保面積,實現糧食增產有基礎。吉林省堅持把落實糧食播種面積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措施,及時向市縣政府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8800萬畝,超出國家任務218萬畝,其中玉米、水稻7900萬畝以上。分解落實大豆播種面積464.5萬畝,比上年增加85.4萬畝,超出國家下達擴種任務5.4萬畝。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前釋放政策信號,給農民吃上“定心丸”。提前下達中央財政地力補貼、農機補貼82.55億元,及時下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0.79億元,爭取農業農村部支持吉林省抗疫和備春耕生產專項資金7.53億元。
保物資,實現春耕播種有保障。備春耕期間,落實“一斷三不斷”的部署要求,省疫情防控協調機制會議專題研究,省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及時下發明電,明確將農資納入重點物資予以保障,對農資運輸車輛落實應急性通行措施,確保物資進得來、通行有保障、流通無障礙。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發改委、供銷社、工信廳先后為480家重點農資企業開具疫情期間保供證明,農資運輸車輛通行證應發盡發,換發跨省運輸通行證2194張。針對個別縣城和鄉村卡點未及時撤除等問題,成立專門工作組檢查督導,查卡點、看農情、訪民意,打通農資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
保人力,實現農事活動有支撐。吉林省委、省政府對滯留城區農民返鄉備春耕訴求高度重視,在疫情嚴峻膠著、備春耕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先后出臺《關于滯留長吉兩市農民返鄉春耕工作方案》《關于全省返鄉農民運輸服務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市州間、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協作機制,推動各地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操作辦法。全省共調集轉運班車6300多臺次,轉送農民30.09萬人。在確保防疫安全基礎上,最大限度為農民盡早返鄉春耕爭取了時間。
保進度,實現契合農時有抓手。由農業農村廳牽頭組建備春耕、化肥保運、農民返鄉、服務熱線、宣傳保障5個工作專班,按序時推進備春耕各項工作。設立34部備春耕服務熱線,24小時受理農民訴求,共接聽熱線電話9755個,及時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自開通熱線以來,共接聽熱線電話9755個,辦結率達95.28%。為了及時有效做好科技指導服務,向社會公開發布120個農業主導品種和58項主推技術。全省舉辦各類培訓班6156期,線上線下結合培訓196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55萬份。
保安全,實現生產作業有秩序。保安全就是保生產,吉林省各地各部門一手抓防疫安全,一手抓生產安全,堅決避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一方面,分級分類防疫措施全面落實,制定《吉林省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工作手冊》和工作方案,為農業生產和常態化疫情背景下保障農事活動正常秩序提供了行動指南。另一方面,農業安全生產整治全面加強。持續開展春季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加強農機檢修作業、農藥生產使用、漁業生產等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有效消除各類風險。
汪學軍說:“總體看,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玉米保苗率高,坡崗地作物長勢好于往年。7月中下旬以來,氣溫升高、光熱匹配較好,作物生育進程加快,目前玉米、水稻、大豆長勢正常,具備奪取糧食豐收的基礎。”
抓好“四良一智”——
提產能促生產,朝著千億斤目標奮進
筑牢黑土糧倉,綱舉目張則行穩致遠。十年來,從700億斤到800億斤,吉林省糧食接續邁上新高,在筑牢黑土糧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上奮力前行。新時期,產糧大省更有新擔當,今年5月召開的吉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部署了“千億斤糧食”工程,提出了2035年糧食產量達到千億斤的新目標。
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韓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自我加壓、主動擔當,以產糧大縣為依托、重大工程為抓手、農業科技為支撐,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促生產,加快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切實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
如何實現全省糧食產量達到千億斤新目標?吉林省重點從產能挖潛和后備耕地開發兩方面發力。產能挖潛就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水肥一體化推廣等措施,計劃增糧178億斤;后備耕地開發就是重點在吉林省西部地區通過新增耕地、建設集中連片灌區、對現有灌區進行現代化改造等辦法,增糧40億斤。兩項共計增糧超200億斤,支撐糧食產能達到1000億斤水平。重點謀劃了良田建設、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利保障工程等八大工程,制定了建設方案和推進路線圖。具體就是抓好“四良一智”,提產能促生產。
——良田。推動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建設黑土地保護“一張圖”大數據管理平臺。開展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灌排渠道、岸坡防護、農田電網等綜合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建設標準。開展鹽堿地利用工程,推進鹽堿地綜合治理試點和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建設中西部供水、引嫩入白擴建等一批重大引調水項目,推進集中連片灌區和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到2035年,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基本實現糧食作物全覆蓋,耕地質量再提升1個等級。
——良種。加快推動種質資源創新平臺、生物育種聯盟、良種繁育基地和公主嶺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化種業科研攻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吉字號”優良品種,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到2030年,培育綜合實力全國10強種業企業1—2家,研發突破性品種200個以上,實現糧食作物種子更新換代。
——良機。大力推進農機應用主體裝備建設,加快推廣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作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模式。實行“優機優補”,推動老舊農機具更新換代。建設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生態示范區并加快研發推廣。到2030年,建設比較完善的農機應用裝備主體1800個,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左右。
——良法。普及標準化技術規程,集成推廣精量播種、秸稈還田、生物防控等增產增效技術,提升洪澇、臺風、秋吊、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力推廣“梨樹模式”。強化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主體建設,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到2030年,3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和服務主體達到1萬家,其中4500畝以上主體3000家、7500畝以上主體200家。
——一智。加快智慧農業云平臺和農業衛星遙感平臺升級建設,推進“吉林一號”衛星、北斗智能終端在農業生產領域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模式,抓好農業全過程無人化作業試點,開展智慧農場試點,提升糧食安全氣象保障能力。全面搭建省市縣鄉村五級“吉農云”平臺,加快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三大體系融合。到2030年,數字化行政村達到90%以上。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黎民生計。要筑牢黑土糧倉,當深耕沃野千里。放眼當下,廣袤的東北平原上,玉米、水稻紛紛進入臘熟期,千萬畝黑土地上豐收在望,白山松水間洋溢著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喜慶氣氛。
未來可期,我們拭目以待。吉林在建設“千億斤糧食”工程中講述更多新故事,在提高糧食產能的進程中邁出更大步伐,在守護大國糧倉的道路上繼續行穩致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