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制定出臺《漳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實施方案》,開展農村建設品質提升行動,以增加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導向,不斷推動鄉村建設取得新實效。全市117個鄉鎮、1554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一鎮一計劃”“一村一方案”的編制工作;現有“綠盈鄉村”1155個,占全市村莊數量的74.3%;共實施13個縣域農村生活污水PPP項目,覆蓋73個鄉鎮,686個行政村;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9.2%,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高于全省7.2個百分點。從山區到濱海,從“林梢煙似帶”到“村容水如環”,魚米花果之鄉的漳州,一幅水清岸綠村凈景美民富的畫卷正在從規劃藍圖走向漳州百姓的面前。
不斷提升農村建設品質,讓機制活起來。漳州市委、市政府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村建設品質提升”納入競賽活動重點內容,為美麗鄉村建設按下“加速鍵”。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分步分類實施。堅持“抓規劃就是謀未來”理念,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將村莊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類別,強化分類施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成立由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測繪、建筑等多專業組成的村莊規劃專家服務團隊,常態化為全市村莊規劃提供指導與技術支持,目前已深入15個縣(區)、開發區、59個鄉鎮、82個村莊實地踏勘,指導完善規劃成果。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出“縣鎮聯編”“多鎮聯編”“鎮村聯編”“多村聯編”等創新模式,如長泰區巖溪鎮珪后村等11個村莊成為省級村莊規劃成果典型案例。二是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有效提升。先后制定出臺《漳州市村莊清潔規范和要求》《漳州市農村保潔員管理暫行辦法》,在福建省率先實現農村保潔經費、人員、工資“三保障”。每年安排2000多萬元的市級財政資金,以個人為基本單位每年補助保潔費用。落實農村常住人口每500人配備不少于一名保潔員標準,全市平均每397人配備1名保潔員。落實農村保潔員最低補貼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確保農村保潔員隊伍穩定。三是強化工作推進跟蹤問效,高質高效推進。建立“每月一調度通報、每季一推進點評、年終一總評約談”等制度。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以明察暗訪的形式逐村開展全方位檢查。組建抽查工作組,每季度按照全市村莊總數的10%比例組織開展“回頭看”,抽查結果以文件形式通報。同時,突出結果運用,把農村建設品質提升納入市政府績效考評內容,建立正向激勵、鞭策后進的獎懲機制,推動鄉村建設有序推進、高效運轉。
堅持組織帶動、引導教育,讓群眾動起來。漳州堅持村民的事村民辦,強化村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美麗鄉村實現共建、共管、共治、共享。一是制定工作導則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習慣。出臺《漳州市村莊清潔行動工作導則》并廣泛宣傳到全市各地鄉村,將農村環境整治要求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宣傳給農民群眾,方便大家遵守操作。建立文明村規民約,明確并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強化社會輿論監督,引導群眾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華安縣與群眾簽訂門前衛生“三包”協議,對花草樹木、道路設施、亮化工程、衛生管理等實行就近分區責任包干的管理原則。房前屋后凈化綠化美化,舊房拆除、民居新建、立面裝修等和群眾息息相關的工作均由群眾自行完成,同時建立公共衛生由村組保潔員定期保潔清理的長效機制,有效打破“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局。二是開展清潔“戰役”增強群眾清潔意識。根據季節特點,在全市常態化開展春節、春季、夏季和秋冬四個不同清潔“戰役”,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村容村貌發生改變的同時,村民形成干凈整潔意識,主動清潔成為一種習慣。如南靖縣開展“家家戶戶齊動手、每月一次大掃除”系列活動,將每月5日定為各村集中大掃除日,把村莊清潔行動與傳統民俗、農村生活習慣相結合,培養農民主體意識。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村莊美起來。近年來,漳州著力疏通點、解難點,做優生態、做美鄉村,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連線拓面提升村容村貌、夯實建設品質,讓農村美得有底氣、美得有內涵、美得有活力。一是農房建設規范統一。出臺《漳州市建立健全農村村民住宅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機制的意見》,實行農村建房縣統籌、鄉統管、地統籌、事統管,逢建必報。全市創建市級美麗庭院1961戶,實現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全覆蓋。編制《漳州市新農房風貌建設技術指南》,嚴格落實“帶圖審批”機制,引導農村規范建房。同時,組織開展農房建筑風貌和質量安全管控培訓,累計培訓建筑工匠3054名、村鎮干部1790名。二是鄉村實現河清水暢。全市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行政村農村公廁、農村戶用水沖式衛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高于全省水平;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高于全國水平。三是打造農村“美麗天際線”。在全省首創農村“三線”整治規范。在全國、全省推動“三清一改”(清農村生活和建筑垃圾、清村內塘溝、清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推動“三清兩改”,即增加了改“農村三線”(通信、供電、有線電視線路)。按照“架空整理、入地改造、整理為主、入地為輔”的要求逐步推進,全市行政村全部基本完成線路規整任務,走在福建省前列。
加大力度推動“環境美”為“生活美”,讓村民富起來。漳州全市農村逐漸步入產業、村寨、景觀、旅游互動發展的新格局,全市已打造110個特色樣板村、36條“串點連線成片”精品旅游路線,年吸引游客200多萬人。一是讓“沉睡的資源”成為村民收入的“搖錢樹”。盛夏時節,走進位于長泰古農農場白石作業區的花塢里現代農業產業園,漫山花海隨風搖曳,創意鳥巢溫室大棚內氣霧培植出的各類蔬果長勢喜人,婆娑古樹下獨特的民居錯落有致,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小小村落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烏托邦式旅游仙境”。長泰區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引進農業企業,把閑置的豬場、鴨場、農房等建造成民宿,打造成集休閑農業、康養、生態為一體的旅游地,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從低檔果林種植轉向樹葡萄、黃金百香果、麒麟果等高優農業及優質花卉種植,帶動當地近200人就業創業,每年創造農工勞務收入達1000萬元。二是“產”“景”融合實現村與民的共同富裕。一座座宜居村莊、一條條美麗風景線、一幅幅“讓城市更向往”的鄉村美麗畫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到農村追尋遠去的鄉愁。龍海區擁有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古民居建筑群的埭美村,每年吸引游客近40萬人,帶動農民增收近800萬元。厚境村積極引進龍頭企業,鼓勵村民興辦企業、合作社,同時盤活村集體資產、創辦村集體企業,村集體年收入達300萬元。田頭村大力發展楊梅種植、水產養殖、水稻蔬菜等,開展傳統村落修復、名厝古宅保護、生態水系建設等工作,把村莊打造成“看山郁郁蔥蔥,看水玉帶環村,鮮花綠樹映古厝,小橋流水似仙境”,吸引在外發展的經濟能人紛紛回鄉創業辦廠,全村現有企業30余家,年總產值達10億元。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