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強化跟蹤服務 發揮學員示范帶動作用
時間:2022-06-06 01:55:0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央農廣校調研組 字號:【

  近期,中央農廣校調研組在重慶潼南、合川兩區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調研,實地考察了23名農民教育培訓學員生產經營場所和創業創新成果。兩區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跟蹤服務,充分發揮優秀學員的示范帶動作用,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推進當地或輻射周邊產業發展。

  本次調研的23名農廣校學員均參加過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或者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學習,有從事糧食、重要農產品、中藥材種植等專業生產型農民;也有提供農機服務、訂單養豬的技能服務型農民;更有面向普通農民開展思想政治、村莊建設管理等農村基層治理人才,他們都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者、帶頭人。

  示范帶動效果好

  學以致用,助推農業產業發展。2019年參加青年農場主培訓的重慶市潼南區盛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強,堅持走產業化之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頭種植花椒200畝,養殖異蛇30000條,4個生豬養殖場存欄4000頭,蔬菜種植130畝,中藥材種植100畝,發展訂單農業,帶動村民30人,年人均增收3500元。2016年成立的稻夢空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潼南區崇龕鎮臨江村滕文強等3名回鄉大學生聯合創建,通過參加市區農廣校組織的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學到了先進農業知識,經過5年努力,建成500畝特色化、標準化、科技化5G+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實現訂單農業及物聯網全覆蓋。開通稻之夢微信商城,帶動周邊50名農戶從事稻蝦、稻蟹養殖,年人均增收2萬元。

  厚植情懷,投身種業翻身仗。種業作為農業發展的“芯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肩負著新的使命。合川絲瓜蔬菜研究所所長鄧睿經過農廣校的培訓與自身多年努力,研究所現有科研基地30余畝,育種基地1000余畝,研發成功并推廣自有蔬菜優良品種絲瓜、黃瓜、茄子等10余個,研究基地每年種植蔬菜新品種500個以上,蔬菜種子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以上,每年服務農業10萬畝以上。

  不忘初心,示范帶動群眾增收。“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那才是高質量的富”,這是潼南區桂林街道雙壩社區黨委書記朱席武的心里話。他帶領村民種植蔬菜增收,使雙壩社區成為全國無公害蔬菜重點示范基地,供應重慶主城大概四分之一的鮮銷蔬菜。帶領村民走出了“創業就業、增收增效、富民強村”的路子。他本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潼南區知親家庭農場負責人張甜放棄了北京上市公司總裁助理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主要開設四季水果采摘、餐飲住宿、農事體驗、有氧會議、特色農產品等項目,面積200畝,年產值810萬元,常年可提供16個村民就業崗位,年人均增收3萬元。

  扶上馬送一程

  合川區、潼南區農廣校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跟蹤服務,推進培育成果運用,發揮了教育培訓培養人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精準培育學員。農廣校建立農業特色產業分布圖,在產業帶上遴選學員,建立學員培育全程檔案,從“要我培訓”到“我要培訓”轉變。潼南區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本土掛職大學生、村社干部、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十類人群為主要培訓對象,累計開辦156個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培育高素質農民8636人。合川區建立“前期培訓+跟蹤服務+結果運用”的培育路線,參訓學員滿意度測評在98%以上。

  加強政策扶持。農廣校整合政策資源,引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參訓農民傾斜。加大融資擔保力度,鼓勵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面向農民開展符合規定的信用貸款擔保業務,優先為參訓農民提供無息貸款。開展農民職稱評定、評選優秀等工作,通過重點幫扶、政策傾斜和進修學習等手段,讓培育結果得到實際運用。

  支持抱團發展。農廣校支持農民協會、聯合會、創業聯盟等農民社會團體建設,幫助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健康發展;支持農民參加展覽展示、發展論壇、項目路演、技術技能比賽、跨省交流等活動,拓展理念視野;支持農民在產業發展、生產服務、營銷促銷等方面開展聯合合作,通過專業合作、資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經濟組織。

  營造輿論氛圍。農廣校通過在報紙、電視上開設《三農微課》《三農先鋒》專欄,組織開展農民體育賽事,遴選推薦三農典型人物,大力宣傳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的重要意義、具體政策、成效亮點,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農民成長良好氛圍,引導傳統農民自覺向高素質農民轉變。

  高素質農民的期盼

  深化三個基本認識。學員們認識到國家對農業工作的重視,農業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只有打牢了基礎,全社會進步才有保障;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只有相信科學技術,加入科技、農機應用,才能讓農業變得有效益;認識到農民是體面而受尊重的職業,高素質農民不再是普通的農民,能創造財富,更能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解決四個突出問題。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如何實現嚴格執法監管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同向發力;二是由于土地的利用率較高,出現土地的連作障礙問題;三是土壤和水資源等環境的污染,當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四是耕地的節約使用,也就是耕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思考五個實踐經驗。一是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途徑;二是搞農業一定要好好學習,取長補短,因地制宜;三是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在生產操作中解決問題、不斷總結,做到學以致用、以學促用;四是農業做到小而精、小而專才更能體現出農業的價值;五是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各自發揮特長優勢,形成“長板效應”。

  深化跟蹤服務的建議

  農民教育培訓事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基礎工程,向教育培訓前后延伸是推進農民教育培訓發展的有效途徑,既要對接農民實際需求,也要做好跟蹤服務,真正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不斷創新培訓內容形式。一是可圍繞當地主導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種養、加工、儲運、銷售等全產業鏈培訓;二是可圍繞當地農業農村人才尤其是綜合型人才相對緊缺的問題,合理設計培訓形式內容,就地培養一批優秀人才;三是可圍繞鄉村治理能力水平提高,重點面向村“兩委”開展意識形態、政策制度、規劃建設等方面培訓,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的效能。

  積極搭建交流溝通平臺。一是搭建同一區域同一類型學員之間的交流平臺,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交流活動,相互分享交流經驗;二是搭建全國性的農民教育交流平臺,建立線上交流大平臺;三是搭建“農業走出去”交流平臺,建議篩選幾批干實事、干得好、有創新的學員,可參照國家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一樣,讓他們學到更多先進技術,更好帶動國內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

  持續強化跟蹤延伸服務。進一步健全完善培育學員庫,加快建立較為完善的跟蹤延伸服務機制,持續開展“訓后”工作,農廣校進一步發揮好服務農業農村的有效窗口功能。持續關注參訓農民的產業發展情況,主動提供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幫助農民對接強農惠農政策、市場信息、金融信貸以及法律援助,指導農民產業聯盟、學會等開展活動。

  (調研組成員:胡永萬、王桂林、童濛濛、陳永民、陳紅杰、謝宗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