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要打贏這場持久戰,須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總的來看,當前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核心是減排固碳,即減少生產生活中的碳排放,穩定并提升固碳能力。
踐行藏碳于地,穩定提升農業固碳能力
對照農業農村減排固碳任務,農業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方面潛力可觀。秸稈焚燒是農業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推進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不僅有利于減少因焚燒而產生的農業碳排放,也可提升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強固碳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建議,推進秸稈科學還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機質。在東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點地區,建立一批國家級秸稈還田固碳長期定位實驗站,開展不同秸稈、土壤類型、耕作制度、還田方式、秸稈還田量等因素對農田土壤有機碳的長期影響評價,分析土壤碳庫容量動態變化情況,構建秸稈科學還田決策系統,為我國農田土壤碳匯擴容提供有力支撐。
“活躍脆弱的草原碳匯系統具有相對的可塑性,蘊含著巨大的碳匯潛力。如果采取有效的科學管理,可以極大地影響草原有機碳含量,提升草原碳匯能力。”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盧欣石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實施退化草原修復2.3億畝,以每修復一畝草地固定0.1噸碳計算,草原固碳潛力巨大。
敕勒川草原,因人工種草修復而重生,每年每公頃固碳1.5噸左右,釋氧量2.8噸左右。它與我國2.645億公頃草原一起,每年實現固碳量約6億噸,在增強生態系統碳儲量、促進全球碳循環及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內蒙古蒙草科研團隊在修復退化沙化嚴重的敕勒川草原時,混播豆科和禾本科植物,進行多樣性建植,通過人工干預與自然恢復的方式,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最終,敕勒川草原從荒漠、砂石灘,變為綠草茂盛的草原,60多種植物和一大批動物、昆蟲回歸草原,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固碳能力大大提升。
盧欣石認為,草原圍欄封育、免耕補播、休牧輪牧、草畜平衡、栽培草地、自然保護地建設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草原保護措施。隨著草原政策行動和草原技術行動的持續深入,我國草原的生態狀況將不斷改善,其碳匯能力將進一步提高,有力助推“雙碳”目標的實現。
作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發展碳匯漁業意義重大。山東省威海市探索推廣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14萬畝,年固碳量在11萬噸以上,固碳量相當于在陸地上植樹造林15萬公頃。“山東省海水貝藻養殖年均產量450萬噸以上,每年可從水體中移出的碳量為25~30萬噸,相當于每年移出110萬噸二氧化碳,直接節省造林價值近10億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說。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小虎指出,“碳匯漁業”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收獲、沉積等方式形成碳匯,是漁業綠色發展和拓展漁業碳匯的重要方式,對加快實現“碳達峰”這一國際承諾和宏偉計劃,服務“碳中和”目標具有巨大意義。
如今,碳匯交易不僅為農業固碳拓展了空間,而且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今年5月,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白交祠村交界的初心使命館里,全國首批農業碳票發證暨農業碳匯交易簽約儀式舉行,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此次發放并交易農業碳匯共計3357噸,被廈門銀鷺食品集團購買,用以抵消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部分碳排放。
“此次設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將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促進農業生產轉化為碳交易產品。”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黃茜介紹,接下來,該中心將把碳匯交易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全市乃至周邊城市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力爭打造“農碳交易+鄉村振興”的廈門樣板。
優化用能結構,讓農村經濟與減排“雙贏”
“光伏電站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25000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1260噸。”廣西田林縣渭密村光伏電站的項目經理賈晨光說。
2021年,田林縣委縣政府在渭密村立項建設60兆瓦平價光伏發電站項目。如今,渭密村周圍一座座山頭上,一塊塊光伏板排列開去,占滿山頭,宛如一片“藍色海洋”。這片“藍色海洋”,不僅降低了碳排放量,同時給當地帶來了約300萬元的稅收,實現了經濟與減排的“雙贏”。
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必須改善農村用能結構。目前,我國農村仍以化石能源為主,農村生活中“非商品能源”消費的比例依然很大,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較少。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認為,在“雙碳”戰略下,化石能源既難以支撐鄉村振興建設和快速發展,也給美麗鄉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要加強鄉村清潔能源保障,提高農村綠電供應能力。推動農村能源綠色轉型發展,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村里現在慢慢熱鬧起來,游客變多了。很多人來此專門去看光伏項目。之前店里的營業額每天大概只有500塊,現在多的時候能到2000塊。”廣東省臺山市海宴鎮五豐村農家樂老板傅萬海說。
近年來,在新能源產業帶動下,海宴鎮經濟發展煥發新生機。2021年底,海宴鎮500兆瓦漁業光伏發電項目首期工程成功并網。建成后的漁業光伏電站成了海宴鎮一道別樣的風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和游客“打卡”。據介紹,該項目全容量并網后,每年可提供5.43億度清潔電能,節省標煤約19.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3.4萬噸,相當于大灣區約7.5萬畝森林的碳匯量。
如今,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離實現“雙碳”目標與要求,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仍須在能源低碳轉型上下大功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吳吟認為,清潔取暖是落實“雙碳”目標、加快能源變革、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雙碳”目標下,清潔取暖是農村能源低碳轉型的前奏,仍然需要積極穩妥推進。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積極推進冬季清潔取暖項目建設,推行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工程,讓廣大農村地區告別傳統燒煤取暖方式。2021年,僅在昌樂縣就有9984戶村民通過冬季清潔取暖項目通上了天然氣,實現了潔凈取暖。“原來燒煤,這里又臟又亂,墻壁給熏得黝黑,天天都得添煤。現在好了,只要一按開關,這個冬天的取暖問題都不發愁了,不燒煤,家里也干凈衛生了。”山東省濰坊市方南劉村村民王美琴說。
在“雙碳”目標下,農業農村清潔供暖技術路線很多,其選擇也應因地制宜。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認為,以空氣源為介質的熱泵,以地下水或土壤為介質的地源熱泵,均是可供開發的熱源。此外,在光照條件較好的地區,可與屋頂光伏計劃相結合,并加入一定的儲能技術;東南沿海地區可以充分利用海上風電資源進行供熱,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了供暖的清潔性。
精確“雙碳”路線圖,擦亮鄉村振興生態底色
據相關研究顯示,農業農村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5%左右。目前,農業農村“雙碳”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難,比如思路和方法尚不完善;現有相關技術力量、技術成果支撐力不足;減排激勵不足,激勵工作的基礎條件尚需完善等。為此,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應時而生。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兩個文件作為“1+N”政策體系中的“1”,發揮統領作用。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則組成政策體系中的“N”。2022年,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成立。同時,作為“雙碳”重點的農業農村領域同步探索。
2021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發布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十大技術模式,這是首次以減排固碳為主題發布的農業農村領域相關技術模式。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將承擔起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行動部署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2022年,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牽頭成立國家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聯盟,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協同創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農業農村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明確路線圖與精細時間表。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農業農村“雙碳”路線圖、時間表,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盡快摸清農業農村“雙碳”工作底數,開展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的集成創新研究;完善農業農村領域減排激勵機制。
“應把‘雙碳’目標盡快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之中,出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規劃,構建監測評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強化科研、推廣、教學、生產、加工等主體間的合作,推動農業農村‘雙碳’目標真正落地。”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輝縣市裴寨社區黨支部書記裴春亮則建議,引導農民積極參與低碳行動。把農業節能減排及碳匯指標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探索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村民共同參與”的農業碳匯交易機制,按政策給予補償。
“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預測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和達峰時間,評估減排、固碳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潛力和成本,研究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技術路線圖。”日前,在九寨魯能勝地低碳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主題活動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再次呼吁,盡快制訂頒布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的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政策和考核制度,通過法治化、制度化、標準化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與可持續。同時,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撐,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立專項,開展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研發相應技術裝備,并成立專門的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機構,承擔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監測、核算與第三方評估工作。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成色足”也要有“底色綠”。相信伴隨著農業固碳能力的不斷提升,農村用能結構的不斷改善,以及農業農村“雙碳”路線圖的進一步精確,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將越來越綠。華夏大地上,一幅幅天藍、地綠、水清的鄉村壯美畫卷,在未來更加令人期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