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西 新科技新理念撐起豐收新希望
時間:2022-11-01 01:22:3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郭媛 字號:【

  金秋時節,山西省平定縣郭家山村田里,金黃色的玉米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行間規整的大豆沉甸甸地低下了頭,兩種作物間隔種植一高一低,相得益彰。種植戶郭建金的田地里大豆、玉米長勢正旺。這是他頭一次嘗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我家30畝地往年玉米行距是28厘米,這次引進了緊湊密植品種,行距縮短到了18厘米,按照4行玉米、5行大豆模式種植,現在看來長勢比去年同期還要好。”未來可期的好收成,讓郭建金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盡管疫情和高溫干旱造成了不利影響,但在科技助力下,秋糧豐收有了堅實的基礎,山西秋糧豐收在望。

  復合種植 一田雙收

  “玉米一點都不減產,還可以多收點豆子!”邢滿宏是忻州市定襄縣南王鄉的種糧大戶,今年他種植的1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里,玉米和大豆整齊地帶狀排列著,長勢喜人。“農業農村部門經常給予我技術指導,如何種植、如何噴藥、如何施肥,我計劃明年種200畝。”邢滿宏說。

  南王鄉農技站站長邢秀年介紹:“邢滿宏種植玉米套種大豆以來,從春季的選種子到中途的噴灑農藥,再到病蟲害防治以及玉米的氮肥施肥,我們一直都是跟蹤服務。從現在長勢來看,玉米估計產量在每畝1500斤左右,大豆的產量估計在每畝200斤左右,達到了我們預期目的。”

  定襄縣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優勢,抓好政策宣傳,強化技術指導,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點的3萬畝復合種植實現豐產豐收,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以來,各地積極落實國家關于擴種大豆油料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點的決策部署,山西省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作為農業生產主推技術,在全省11個市大面積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覆蓋全省近一半縣(市、區)。組織各級專家團隊深入生產一線,到村到戶到田頭,幫助解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植保、收獲環節困難問題,確保秋糧生產技術應用到位。

  有機旱作農業 因地制宜

  大同市高粱陸續成熟,迎來豐收。在吉家莊鄉翁城口村,4000多畝紅彤彤的高粱穗籽粒飽滿。村民陳宗順說:“長勢很好,最低畝產一千八百斤到兩千斤。”

  甕城口村幾千畝地多為沙質土壤,保水力差,過去靠傳統種植糧食收成一直不好。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在品種選用、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等方面進行一體化推進,形成了以高粱、谷子為主的有機旱作農業核心區。2022年大同市各縣區高粱種植面積達34.84萬畝,帶動6.9萬戶農戶參與種植。

  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經過五年的探索實踐,不斷完善。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耕作優勢的基礎上,圍繞“土、肥、水、種、技、機、綠”要素發力,實施十項工程,通過農田改良、土壤培肥、集蓄降水、旱作節水、抗旱良種選育、農機農藝融合、綠色循環利用等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積極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

  在實踐中,山西省堅持點片示范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在4市15縣整建制推進封閉示范,創建了120個省級示范片,聯合科研院所建設了30個科研示范基地,建設了51萬畝生產基地,堅持分層次、分區域、分作物開展有機旱作封閉示范,實現了縣縣有示范、區域有標準、片區有品牌。山西探索總結出更多實用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機旱作農業典型和模式,從點上突破到面上推廣,從先行先試到標準規范,從單一技術支撐到技術體系不斷完善,走出了一條技術集成配套、產業集群發展、生態綠色循環的路子,為全國同類型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特優之路 農民增收

  位于黃土高原上的藜麥陸續成熟,走進忻州市靜樂縣娘子神鄉南舍村,“紅色”藜麥一望無際。“這些年藜麥的價格賣得很好,一斤4塊多,家門口種地就能掙5萬元,不比外面打工少。”69歲種植戶高來明說。

  承包南舍村藜麥種植的是山西華青藜麥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潤青。自公司2013年成立后,他在村子周邊流轉2000畝土地建立藜麥種植基地,進行有機藜麥種植、新品種培育和示范推廣,從而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忻州師范學院等開展聯合科研,設立工作站和試驗基地,對藜麥品種選育、種植技術和功能性產品開發進行深度研究,培育出自有藜麥品種5個,研發的藜麥產品包括藜麥米、藜麥白酒和藜麥黃酒。“借助科研打造藜麥的核心競爭力是為了讓鄉親們更加看好科學種好糧的前景。”李潤青感慨地說。

  近年來,靜樂縣大力發展藜麥種植和加工產業,到今年已陸續建成千畝藜麥種植示范推廣基地26個,全縣藜麥產量達到7500噸。靜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藜麥品種研發、制種、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特色縣。

  藜麥喜獲豐收,這只是山西小雜糧種植的一個縮影。山多地少、氣候多樣,豐富的小雜糧品種資源,成就了山西“小雜糧王國”的地位。雜糧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1/10,占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近1/3,谷子、雜豆、莜麥等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多年來,山西一直堅持龍頭企業帶動、科學技術引領,推進種源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種業提升行動。科技賦能,讓山西小雜糧向提高產量、提升品質轉變。

  新科技新理念支撐起的豐收新希望,正在山西大地上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