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喜看稻菽千重浪——2022年秋糧豐收在望
時間:2022-11-01 01:24:2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見習記者?張昆 字號:【

  稻菽飄香,田野金黃,秋收正忙。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奪取秋糧豐收,是一場硬仗。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局部高溫干旱、寒露風等困難,團結廣大農民與三農干部,不誤農時抓生產,揮汗耕耘奪豐收。眼下,夏糧、早稻均已實現增產,秋糧整體長勢良好,收獲在即,豐收在望,全年糧食產量有望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充足。

  政策精準“滴灌”

  資金直達糧農

  9月7日下午,在湖南省中方縣糧食儲備庫糧食收購現場,一輛輛滿載秋糧的貨車不時入內。“今年的價格高,政策服務好,我特別滿意,家里一口氣種了500畝地,有180畝玉米,320畝水稻,雖然受到高溫影響,但是我的水稻總產量仍穩定在140多噸,收入在60多萬元左右。”中方縣瀘陽鎮橋上村種植大戶高生鐵開心地說。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種糧有收益,農民才會愿意種,糧食豐收才更有保障。2022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秋糧作物水稻為例,早秈稻最低收購價1.24元/斤,較上年提高2分/斤;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1.29元/斤,較上年提高1分/斤;粳稻最低收購價1.31元/斤,較上年提高1分/斤。

  種糧收益一端是價格,另一端則是成本。

  為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中央財政近日下達資金100億元,再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統籌支持秋收秋種。至此,2022年中央財政已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元。

  最低收購價與農資補貼這兩項政策,調動和保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22年,秋糧播種面積超過13億畝,比2021年穩中有增,為秋糧豐收夯實了基礎。

  為了守住來之不易的堅實基礎,政策除了穩預期、穩增長,還要穩風險。

  穩風險,就是要兜底種糧收入。2022年,國家在13個糧食主產區的所有產糧大縣全面推廣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在江蘇,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覆蓋56個產糧大縣;相關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從25%提高至30%,保險金額由原來的平均550元/畝,提高到最高1300元/畝,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種糧實現“旱澇保收”。

  穩風險,就是要支持做好災害應對。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國中東部出現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綜合強度最強的高溫過程,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范圍廣,局部地區秋糧生產受到沖擊。為此,財政部積極會同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研究,8月26日緊急通過中央預備費安排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100億元,全力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災、秋糧防災穩產等相關工作。在四川,2022年分批次安排各地農機提灌站建設、水資源調配、水源性工程等支持抗旱能力建設資金7.44億元,助力各地增強抗旱救災保障能力。

  政策支持、資金保障,實現農民預期穩、收益增長穩、風險應對穩,糧食豐收的基礎就自然“穩”。

  攥緊種子“芯片”

  科技護航成長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有好種子才能有好收成。

  “你看玉米棒子大,籽粒飽滿,現在查的是18行,每行有40多顆籽粒,預計畝產比去年增加15%。”山西省山陰縣種糧大戶樊云兵說。對于當地推廣種植的優質新品種玉米的增產能力,他贊不絕口。

  2022年,山陰縣精選了66個近三年經國家或省審認定通過的適宜本地自然氣候條件的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展示,從中篩選出適宜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抗旱節水品種40余個。其中三個品種可節水50%,增產30%。

  在貴州省湄潭縣,針對山地多、平地面積不足的特點,當地把糧食生產的重點放在了提單產上。2022年推廣的新品種水稻,米粒修長飽滿,生長周期也縮短了10天左右。

  河北省阜城縣推廣12萬畝專用糯高粱新品種,采取統一用種、統一施肥的方式,畝產達到700公斤。而正常種植情況下,糯高粱一般畝產是500~600公斤。

  2022年,農業農村部重點遴選發布了一批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區域適應性強的主導品種,通過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確保糧食穩產豐收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央投入超過22億元,加快提升216個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現代化水平,保障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用種需要。

  如今,我國已培育推廣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和耐除草劑大豆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超級稻多次創造水稻高產世界紀錄,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取得突破。目前,我國的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超過96%,良種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

  農田種良種,豐收的基礎就有了。但要變豐收在田為豐收在手,還需要科技保駕護航。

  江蘇省南通市的一片稻田里,高處的360度高清攝像頭、蟲情測報儀、環境氣象監測站全天守候。種田大戶掏出手機,農田里的光照、土壤、溫度、濕度、降水量等信息一覽無余。動動手指,點開監測平臺上的功能分區,作物生長實時監測、農田氣象信息反饋、病蟲害預警測報…一系列物聯網技術映入眼簾。

  “通過大田物聯網系統運算,有沒有病蟲害發生,是否需要用藥,農作物生長所需盡在掌握。借助高清影像和監測數據,可以更加科學地預判識別農業生產風險。”江蘇省南通市農業新技術推廣協會秘書長、農業科技專家孫娟表示。

  9月,黃淮海主產區玉米進入灌漿期,也是玉米銹病、白粉病等病蟲害的高發期。山東武城種糧大戶徐炳哲的玉米地就出現了病蟲害,由于當地政府和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簽署了“一噴多促”穩產高產技術合作訂單,4臺無人機一個上午就完成了徐炳哲的1000畝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和葉面肥噴施,快速有效地從蟲口保住了玉米的產量。

  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部署打好秋季重大病蟲害防控攻堅戰,要求做到防控責任再壓實,監測預警再加密。層層壓實屬地防控責任,并加密監測調查,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適時防控。

  除了病蟲害,今年局部地區還面臨著高溫干旱的挑戰。為抗擊干旱、“旱口”奪糧,農業農村部迅速向抗旱一線派出10個專家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旱情嚴重的地區,幾乎所有成員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線,聚科技專家的力量,努力實現大災之地變小災,小災之地化無災。

  如今,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在保障糧食豐收上,機械的作用越發凸顯。預計今年“三秋”期間各地投入各類農業機械達到3000萬臺(套)。為此,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要求各地高質量高效率組織做好今年秋收、秋種、秋整地機械化生產工作,努力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為完成“三秋”作業提供堅實機械化支撐。

  種子支撐、科技給力,有力保障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也為再奪秋糧豐收增添了底氣。

  農田是農田 而且是良田

  地之不存,糧將焉附?土地用途的改變,必定會影響糧食的產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只有嚴格管控耕地用途,守護好珍貴的耕地資源,并將其主要用于糧食生產,講糧食豐收才有底氣。

  “轟隆隆……”伴隨著挖掘機的轟鳴聲,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東山村,占地面積1.13畝的養羊管理用房被依法拆除,拆除后這塊地將翻耕種上糧食。

  連日來,長興縣紀委監委聯合多部門,一手抓耕地“非農化”存量問題分類整改,一手抓耕地“非農化”增量問題有效遏制,以“現場核查+數字化監督”方式,全面開展耕地“非農化”整治專項監督工作,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目前已梳理出耕地“非農化”面積5058.7畝,并確定了6種類型4種處置方式。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就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作出專門部署。非法占用耕地、改變耕地用途的情況得到了遏制,穩固了糧食生產的基礎。

  2022年,河北省印發《關于全面加強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提出,以“零容忍”態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從嚴查處各類新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或改變耕地用途行為,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嚴肅追責問責。江蘇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出臺《江蘇省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暫行辦法》,省級投入1億元對50個鄉(鎮、街道)給予各200萬元資金獎勵。浙江開發“耕地智保”,建立起耕地資源空間“一本活賬本”,打破各業務條線信息壁壘,大幅度提升耕地問題發現的及時性、主動性。河南借助衛片執法、遙感監測數據、自然資源執法監督等手段,一張“天上看,地上查”的“天羅地網”已經常態化運行,為耕地保護管控注入了“智慧力量”。

  實現糧食穩產增產,首先要確保“農田就是農田”。在此基礎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更多的農田變良田,中國飯碗才能端得更牢。

  “今年早稻、再生稻大豐收,畝產分別為1080斤和1280余斤,而且品質非常好。”談到水稻種植,江西省上高縣錦江鎮石湖村種糧大戶吳漢明說。2022年,他承包的耕地從普通農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產量和收入都有不錯的增長。吳漢明算了筆賬:每畝減少人工、機械及化肥農藥成本100多元,同時提高了產量,畝均增收近200元。

  近年來,上高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按照“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推進”的要求,建成了一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把零散農田進行整合,暢通田間作業道路,建設了完善的灌溉設施。石湖村黨支部書記李偉牯說:“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有了水渠和機耕道,以前沒人種的拋荒田如今都成了‘香餑餑’。”

  在江西,當地通過統籌整合各類資金、發行專項債,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增加到每畝3000元。目前,2622.7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建成,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4.3%,下一步規劃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旱地)。河南完成75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00億斤以上。2022年,全省在建高標準農田總面積超過1900萬畝、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創歷史之最。廣西按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1500元大力支持各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新增高標準農田24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被列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國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納入自治區黨委、政府重點督查事項。

  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億畝,2022年將再建1億畝。據農業農村部消息,高標準農田建成后項目區糧食產能平均能夠提高10%~20%。僅以平均一畝地年產1000斤糧食計算,糧食至少可增產100億斤。

  守好耕地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農田變良田,保證有農田種糧、農田主要種糧,實現農田多產糧,我國糧食高位增產就有基礎、有保障。

  大國糧倉穩,豐收基礎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確保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有基礎、有支撐、有條件。廣大農民和三農干部要把政策用好、把糧食種好、把農田管好,真正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上沉甸甸、滿當當、實打實的豐收答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