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也踏上了新的征程,食物消費量離我們的峰值也越來越接近,樂觀估計,在2030年我們的食物消費會達峰,然后將會進入一個營養和健康的新階段。”在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創新發展論壇上,談及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轉型,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梅旭榮副院長信心滿滿地說。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順應民眾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確保民眾吃得安全健康、營養均衡。
作為中國食物與營養高層次、代表性廣的一次盛會,此次論壇匯集全國各地食物營養與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如何推進我國食物與營養系統轉型發展進行研討,將食物營養健康作為系統工程進行梳理,全面展現了食物與營養領域新發展理念、新研究成果和前景展望。
以大食物觀為引領
推動食物系統向營養健康轉型
1990年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從“糧食”到“食物”,看似都是吃的,其實內涵大不相同。注重膳食營養搭配,從粗到細再到粗,吃得健康、吃得營養成為新時代人們的新追求。30多年來,大食物觀不斷豐富發展,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寫入“樹立大食物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深刻闡述,再到今年兩會上再一次強調,足以證明我國食物系統發展正在積極轉型中。
“食物生產供給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食物供給與營養需求不夠匹配、可持續的食物系統需要加快建立是我國食物與營養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指出,當前我國食物系統面臨著食物系統總量長期偏緊、生產消費結構不夠均衡、發展方式存在粗放三大挑戰。
如何破解以上挑戰?陳萌山提出“以大食物觀引領食物系統加快轉型”的思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加快進入以大食物觀為引領,以營養為導向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其目標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保障我國糧食和食物的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營養安全。”陳萌山談到。科學食物系統的轉型對中國來講,是保證中國人能夠吃得更健康、更營養、更環保,食物的生產和供應規劃應當基于中國人現在的營養和健康狀況。而大食物觀就是要轉變食物結構,不僅要向主糧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
如何更好地推動食物系統向營養健康轉型?《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提出,想要破解我國農業和食品系統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堅定地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的要求,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的轉變趨勢,在確保充足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樣食物有效供給。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精則精、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一個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動物、植物、微生物要蛋白、要熱量,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提升我們農業的支撐保障能力。
以科技為內核
推動食品與營養持續創新
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人民群眾有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吃飽、吃好,還要求吃得健康、豐富。這就必然要求食物供給既要裝滿“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盤子”“菜籃子”“奶箱子”“糖罐子”等,既要保數量,又要保多樣、保質量。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發展大食物觀,同樣需要以科技為支撐。科技創新是落實大食物觀的根本保障,推動科學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既是平衡人類社會需要和有限自然資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由之路。
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直堅持肩扛“國家責”、干好“國家事”。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踐行大食物觀要堅持科研先行。中國農科院從四方面來加強對大食物觀的科研創新。一是強化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研究,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為目標,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加強從耕地到國土空間拓展的科技創新。既從耕地內部拓空間,又要向非耕地空間拓展。三是加強非農業資源的拓展創新,加大對森林江河湖海的研究力度,在保障生態前提下,拓展食物來源。四是加強食物品種生產方式的創新。強化生物產業前沿研究,加強食物經濟的跟蹤研究,創新食物生產方式,加大生物合成、人工合成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力度,延長食品產業鏈,促進新型工業化食物生產。
以生產方式變革為出路
推動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從農業資源稟賦看,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全世界近1/5的人口,就注定了我國的食物供求長期處于一個緊平衡的狀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把飯碗牢牢端穩,就需要我們迅速變革生產方式,把農業著眼點從耕地轉向全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在陳萌山看來,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根本在轉變思想方式,要從傳統的高度依賴資源擴張型生產方式向依靠科技驅動的綠色高質量生產方式轉變,一個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好食物的全球可持續食物系統將創造一個全球共贏的局面。要想提高食物系統的可持續性,就要鼓勵人們有更健康的飲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改革食物生產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總結說:“食物系統最終是為了保護人類健康,也是要保護地球的健康,科學的食物系統轉型,可以保證國民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更環保。”
在營養與健康這條價值鏈中,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多方發力,共同執行。我們期待在未來的十年內,中國的食物系統將會加速轉型,向世界給出中國的方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