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作出了“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2021年8月27日,全國推進種業振興電視電話會議召開,種業振興由研究謀劃轉入全面實施階段,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啟動。一年多來,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全面推進,種業振興行動開了個好頭,邁出了堅實一步。
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單位,經多次專題調研、廣泛聽取意見、組織院士專家論證及第三方評估,研究編制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2021年7月9日通過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
積極配合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憲法和法律委以及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加強與司法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溝通,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修改種子法決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核心是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為提高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奠定法制基礎。
對“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進行全面調整完善和細化,2021年12月31日農業農村部部常務會審議通過。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規劃總投資120億元,中央財政投資80億元。
制定《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2021—2023年)》。
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和普查工作督導,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已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全部2323個農業縣普查與征集,2021年新收集種質資源2.6萬份,畜禽種質資源普查行政村覆蓋率超過99%,18個新發現畜禽遺傳資源通過國家鑒定,水產種質資源普查覆蓋率超過95%,一些瀕臨滅絕資源重新被發現并妥善保護。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已建成投入試運行,戰略保存能力150萬份,位居世界第一。
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立項。
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保存能力35萬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加快謀劃推進國家淡水漁業生物種質庫、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新增部門預算經費用于資源普查收集和鑒定評價;首次安排轉移支付專項資金支持開展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確保“國寶品種”有口糧;8個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首次建場,明確了保護主體;確定國家級保種場(區、庫)205個,涵蓋國家級保護品種147個,保護率達92.4%。
完成全部42個國家級地方豬品種35萬余份遺傳材料采集,新采集馬、牛、羊、鹿、駱駝等5大畜種遺傳材料5萬份,國家家畜基因庫保存遺傳材料120萬份,居世界首位。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長期保存資源超過52萬份,居世界第二。
啟動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挖掘優異基因。
開展糧食、油料、耐鹽堿抗旱作物、熱帶作物等31個物種、3.2萬份種質資源基因型鑒定和4萬份種質資源表型鑒定工作。全面啟動豬、牛、羊、馬四大畜種和家禽168個品種分子身份證構建、75個優異性狀挖掘以及參考基因組構建等工作。組織開展優異種質資源展示推介與分發利用。
落實4種主糧作物、11種重要經濟特色作物和5種畜禽育種聯合攻關方案,完善攻關機制。
創制一批優異新種質,育成農作物新品種900多個,煙農1212等10個小麥新品種畝產超過800公斤,自主培育羊肚菌新品種居國際領先,高油酸花生品種豫花37號年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
基因組檢測技術在生豬、奶牛、肉牛、湖羊育種應用上進一步擴大,新增檢測群體1.5萬頭。
福建圣農、新廣農牧、峪口禽業3家企業自主培育的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3個品種性能與國際比較各有千秋。
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主要畜禽遺傳改良的主攻方向、目標任務和技術路線。
組織開展種豬、種公牛遺傳評估,發布遺傳評估報告,為選種選配和聯合育種提供重要技術參數,全國生豬基因組選擇遺傳評估平臺啟動應用。
指導海南省編制《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1—2030年)》。
督促指導重大項目建設,生物育種專區、陵水和樂東配套服務區部分設施建成,樂東三亞片區南繁水利工程完成80%以上。
推動海南出臺《南繁基地建筑設施分類處置意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修訂《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
全面梳理全國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業企業,根據科研能力、資產實力、市場規模、發展潛力等,遴選出綜合實力強、科研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優勢企業,梳理出由“強優勢、補短板、破難題”三類優勢企業構成的種業企業陣型。
與農發行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現代種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明確“十四五”安排千億資金支持現代種業發展。
與商務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種業對外投資合作工作的通知》,指導種業企業走出去。
推動農行出臺《支持種業振興信貸政策的通知》《支持種業振興行動金融服務方案》等。
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推動種業企業與金融機構、科研單位、基地大縣對接,加快形成種業企業發展新格局。
《全國農作物與畜禽種業統計調查制度》發布實施,優化完善統計系統平臺、在線填報系統,收集3000多家種業管理機構、7000多家農作物種子企業和3000多家種畜禽企業信息數據。
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優化調整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通知,提出了“十四五”制種大縣實施的重點模式、建設內容和發展方向,獎勵資金規模從10億元提高到20億元。
組織制種大縣編制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推動基地做優、企業做強同步發展。
對現有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縣進行優化調整,新認定40多個以糧油作物為主的制種大縣和20個區域性良繁基地,將農作物國家級制種基地保障水平提高到75%。
啟動建設國家黑龍江大豆種子基地,持續推進甘肅玉米、四川水稻等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投資近1億元,支持18個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建設。
爭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2.55億元,用于全國畜禽核心育種場、良種擴繁推廣基地、種公畜站和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開展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
遴選新一批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和國家核心種公豬站。
強化種業市場運行動態監測,組織開展主要農作物種子供應和用種需求調度,確保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供應。
抓好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任務落實及動用,儲備救災種子1000萬公斤、備荒種子4000萬公斤,針對異常極端天氣影響,及時組織儲備種子動用,2021年批準江西、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動用儲備種子530萬公斤,保障了245萬畝大田用種。
《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實施種業市場凈化行動,這是種業振興確定的五大行動之一。
配合全國人大啟動并審議通過種子法修正案,2021年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改《種子法》,擴大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范圍、擴展保護環節、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全面提高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2021年7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于2021年7月7日起施行,擴展了保護范圍,提升了保護力度,形成對惡性侵權行為的強力威懾。
2022年1月28日由農業農村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印發,要求堅持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標本兼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手段,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有效激勵原始創新,全面凈化種業市場。
2022年3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印發,要求依法加大對制假售假、套牌侵權和破壞種質資源等涉種子犯罪的懲處力度,重拳出擊,形成震懾,有效維護種子生產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為種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刑事司法保障。
從業界反映最突出的玉米、水稻入手,重點在品種產量、抗病性和DNA指紋差異位點數等三方面提高審定標準,完善品種審定回避制度。
以向日葵為突破口,開展登記品種清理,首次公告撤銷269個品種。
修訂《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審查指南》,簽訂《聯合開展海南自由貿易港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測試工作的合作備忘錄》,推動中文成為UPOV工作語言。
全年國家級審定品種1875個、登記品種2332個,受理申請品種權7168件、授權3216件(累計受理申請48884件、授權19724件)。審定畜禽新品種配套系18個。
啟動為期3年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開展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和“三無”種子專項清理,組織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力量,強化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協作,嚴把基地關、企業關、市場關,實施全鏈條全流程監管,2021年檢查門店、基地等24.7萬個,出動執法人員48.9萬人次,檢查制種基地775萬畝,查沒假冒偽劣種子441萬公斤,查辦違法案件8000余件。全國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強化種畜禽質量監管,扎實開展種公豬、種公牛、肉種雞等質量抽檢以及桑蠶原種和一代雜交種質量抽檢,確保用種安全。
推進數字種業建設,在甘肅、新疆利用遙感技術開展玉米制種基地監測試點,開辟了整治侵權新路徑。
優化種業大數據平臺,開發上線全國種業投訴舉報平臺、種子追溯管理信息系統。
加快DNA分子檢測技術研發應用,5種主要農作物、29種非主要農作物指紋數據庫構建加快推進。
推進種子質量認證試點,認證制度構建基本成型。
(本文數據均截至2021年底,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