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南繁工作事關種業振興全局,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南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到海南考察調研,對南繁寄予厚望。近年來,海南省牢記囑托、不負使命,始終把建設“南繁硅谷”作為“國之大者”積極推動,認真落實《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扎實推進南繁硅谷種業創新基地建設,助力國家種業振興。
高質量建設南繁基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南繁基地60多年的發展基礎上,以落實南繁規劃為契機,著力解決用地、科研、服務保障等瓶頸問題,把南繁打造成為服務全國用地穩定、運行順暢、監管有力、服務高效的科研育種平臺。
劃定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確保科研用地更加穩定。在三亞、陵水、樂東3個市縣最適合從事南繁科研育種的區域,劃定26.8萬畝國家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含核心區5.3萬畝),將全部南繁保護區耕地規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納入“一張藍圖”,通過海南省“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常態化用途監管。同時,結合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將南繁保護區的農田落實到戶并登記造冊,解決了南繁與其他產業發展“爭地”的矛盾,確保南繁科研育制種用地的長期穩定。協助全國各省165家南繁單位在已有南繁用地的基礎上,新流轉土地2.9萬畝,落實全省南繁育制種面積超過30萬畝,滿足了現階段南繁單位科研育種的用地需求。
完善南繁基地基礎設施條件,確保育種科研更加高效。新建或改造南繁高標準農田24.26萬畝,覆蓋90.5%的南繁保護區。優先完成5.3萬畝核心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任務,核心區農田基本達到了“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建設標準。推進南繁水利設施建設,完成灌溉面積20.41萬畝,占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的76.2%,基本解決了南繁基地輸水能力不足、年久失修、灌溉保證率不高等問題。新建5000畝生物育種專區,已有12家單位獲得農業農村部轉基因試驗批準并開展田間試驗。南繁公共實驗服務和執法管理基礎設施項目已投入使用,可為每年來瓊開展南繁育種的800多家單位提供種子純度鑒定、DNA提取、分子標記、品種測試等公共科研服務。
建設“拎包入住”式配套服務區,確保南繁服務更加周到。劃定783畝南繁配套服務區建設用地,支持建設南繁基地所需的配套設施,就近解決科研、生產、生活保障跟不上的問題,陵水、樂東縣新建核心區、配套服務區,已建成20.4萬平方米生產和生活設施,部分樓房達到入住條件,南繁科研人員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專家基本實現“拎包入住”搞科研。對原586家有固定基地南繁單位的建筑設施進行甄別,確定并完成備案345家,徹底解決了南繁60多年來建筑設施合規化的歷史問題。
提升管理水平,南繁基地生物安全更加可控。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已落實運維經費5000萬元,保障南繁基地的運行、管理、保護與服務。建立南繁基地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輪流值守、直派駐守”制度,2020年獲評海南自貿港第十批制度創新案例。每年完成約700家南繁單位(含課題組)、40種糧食和蔬菜作物、超20萬畝南繁作物的產地檢疫任務,實現了南繁基地植物檢疫全覆蓋,有力地保障了南繁基地生物安全。成立了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安全管理委員會,為生物育種專區建設運營提供指導和服務,印發實施了《海南省轉基因生物實驗和加工規范管理指南(試行)》《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試驗監管辦法(試行)》《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服務指南(試行)》等規范性文件,不斷推進南繁基地生物安全規范化管理。
高標準發揮多方優勢,建設南繁硅谷種業創新基地
堅決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部署,充分發揮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按照“邊規劃、邊建設”的原則,加快推進南繁硅谷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錨定發展方向。編制完成《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2—2030年)》《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實施方案》等規劃方案,推進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為基礎、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為支撐、以南繁科技城為載體,按照“一城兩地三園”功能布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致力提升國家育種創新能力、產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打造種子科技創新策源地、全球合作交流新平臺和制度集成創新先行區,助力培育崖州灣種子實驗室。
搭建創新平臺激活發展動能。南繁科技城種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三亞南繁種業科技眾創中心項目已竣工驗收并引入孵化企業48家,國家精準設計育種中心項目已建設完成,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種業創新中心、南繁育種科技服務中心等項目已開工或籌備建設。中國農科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正式運行,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已揭牌成立,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熱科院、中國水科院、中國農大、南京農大等17家科研院校,已支撐形成由國內頂級科研國家隊領銜、以不同類型科研機構為支撐的種業科技創新發展格局。南繁科技城已引進落戶中種集團、荷蘭科因公司等60余家國內外兼具創新和產業化的種業企業;國內基因編輯產業化領域龍頭企業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南繁科技城設立合資公司。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崖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創建成為南繁硅谷育種創新成果有效轉化、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探索制度創新推動種業發展。推進落實農作物種子進出口生產經營許可、4類水產種苗等審批權限下放,制訂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種子進出口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正在推進農業農村部將進口農作物種子審批權下放海南。為加快引進境外種質資源創造條件,支持隆平生物、拜耳等企業,分別從巴西、智利等地引進玉米、大豆資源。推進落實海口海關、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種植場所考核互認工作實施方案》,目前已對6家引種單位的隔離場所互認。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辦法(試行)》,落實《種子法》新修訂內容,銜接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了品種權保護范圍。正在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種業發展若干規定》,加快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立南繁科技城建設落地工作專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南繁科技城建設總體規劃、產業布局、開發模式、體制機制創新等工作。設立中國(三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審判庭,探索實施“極簡審批”,初步形成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五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為種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植物新品種快速審查機制,已批復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在海南增加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職能。
搭建開放平臺促進種業創新。2022中國種子大會成功在三亞舉辦,以“中國種業振興 南繁硅谷崛起”為主題,148場主題報告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行動任務展開交流研討,15位省部級領導、15位特邀院士、14位外賓、170多位專家、2000余名業界人士與會,搭建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平臺,為加快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匯聚共識與力量。
高起點建設南繁硅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扎實推進南繁硅谷國家創新基地建設,打造立足海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努力為推進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以規劃為引領,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種業創新發展體系。在《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指引下,推動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盡早落地。重點圍繞入駐南繁科技城的科研院校和創新型種業企業,著力打造南繁科研創新公共平臺,逐步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種業創新發展體系,加快推進南繁科技城科研基礎設施和城市生產生活配套功能建設,爭取集中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打造種業創新標志性工程。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強化科研軟硬件保障,推進人才、科技、資金、項目等要素向國家南繁硅谷聚集,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以創新為手段,培育CRO服務等南繁種業新業態。支持國內外種業科研服務企業落位海南,面向海南自由貿易港市場主體及個人提供育種科研、親本培育、擴繁制種、檢驗檢測等種業CRO服務。立足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打造企業孵化器,打造種業“航空母艦”,引進高水平科研團隊、高科技企業、高質量基金共同推進成果轉化,爭取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作物、畜禽、水產種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南繁種業集群式發展。
以種源為基礎,推動崖州灣種業科研高地建設。推進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開展暢通引進通道、加強隔離檢疫等工作。加快推進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第一次水產種質資源普查,突出重點資源保護,加強珍稀、瀕危、特有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科學布局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設施,提升種質資源深度鑒定評價和優異種質資源創制與應用水平。建好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為推進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貢獻海南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