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陽光燦爛,四川省旺蒼縣雙匯鎮大坪村農戶院落里,飄浮著濃郁的藥香。大坪村村民伍成華和老伴彭金芳一手抓住粗壯的大黃,一手壓下鍘刀,一塊塊黃燦燦的大黃圓片翻滾到地上。趙傳志雙手握著鐵锨,撮起圓片,晾曬到院壩里。
趙傳志是大坪村人,也是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在山坳平地里,扒起黑黢黢的菌棒,刨開沙土,六七個胖壯圓實的天麻跳入眼簾。趙傳志喜滋滋介紹:“這是野生烏天麻與紅天麻雜交品種,平均畝產少說1000斤。”
好奇心找到好項目
大坪村位于四川旺蒼縣城北部,海拔1300多米,山勢陡峭,氣候寒冷,土地瘠薄,青壯年大多背井離鄉,打工謀生。趙傳志初中畢業后拜師學習木工手藝,出師后輾轉川北和陜南,走村串戶做木活,結識陜西寧強縣姑娘王小麗并組成家庭。婚后,夫妻遠赴陜晉豫三省交界處挖金礦。
金礦附近的河南地界,人工種植的連翹滿山遍野。王小麗好奇打聽,生平第一次知道連翹是中藥材,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連翹籽,在地里就被藥販以每斤3~4元的價錢搶購一空。她受到啟發,和趙傳志商量:“老家青壯年出門打工了,那么多坡地沒人耕種,荒廢了太可惜了。何不我們也種連翹?種連翹雖然見效慢,但畢竟長在地里,也是一筆可靠收入,等我們老了跑不動了,也有個依靠。”
趙傳志覺得有道理,說干就干。2012年,他們花2000余元購回鮮活連翹種子曬干,開墾撂荒地。但由于沒有掌握好土壤濕度,連翹苗當年僅成活5000來株。后來,他們吸取教訓,又購買了4000余元的種子,這次一下成活了5萬余株。
“我們從來沒有種過烏天麻。托親靠友自掏6000多元,去寧強縣天麻研究所參加了三次培訓,學到了技術。”談起種植烏天麻,王小麗打開了話匣,“野生烏天麻與紅天麻花粉雜交,最好選在晴天,用大針挑起烏天麻芝麻粒大的花粉塊,再粘到紅天麻的雌蕊上,再把紅天麻的花粉塊粘到烏天麻的雌蕊上。一天挑1000來個花苞就很累了,眼睛也看花了。”王小麗學會了技術,傳授給丈夫,夫妻倆在家鄉的黃土上一點一點搞起了中藥材種植。
誠信心逆行戰困難
正當生活有起色時,王小麗突然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病重時,躺在床上像個植物人,只有腦袋能夠輕微轉動。每隔六七天,趙傳志都要騎著摩托顛簸近三個小時,馱回年逾古稀的老中醫,為她問診把脈。當時,大女兒要讀書,二女兒年幼,趙傳志無暇照顧中藥材,日子過得十分緊張。
2014年,他家因病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當年,幫扶單位縣人社局和雙匯鎮政府資助他返鄉創業資金1.5萬元,幫助他走出貧困。趙傳志對幫扶干部說出掏心窩子的話:“你們扶我,我自己也要攢勁加油掙。脫貧不能光靠政府,要靠自己;自家要有產業,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脫貧。我就要靠中藥材脫貧!”
雖然艱難,夫妻倆還堅持在手機上搜索、學習中藥材種植技術,緊盯中藥材市場行情。等妻子病情有了好轉,他抓緊流轉土地300畝,號召大家一起成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烏天麻、黃精、白芨、豬苓和重樓等中藥材,還注冊了“志韜”商標。作為負責人,趙傳志按照“合作社+種植基地+貧困戶”股份制模式運行合作社,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負責產品回收和銷售。
2015年臨近年關,同村打工青壯年紛紛返回家鄉,而趙傳志卻因無錢支付工資,只得撇下妻女,出門打工掙錢。他嘆息道:“這個時候,好找活干,也好掙錢。只是苦了妻子和女兒,我對不起她們。”趙傳志出門后,王小麗強忍病痛,帶著年幼的女兒,經營著藥園。白霜鋪地,寒風刺骨,山林里半天曬不到太陽,女兒耳朵吹得裂口,兩手長起凍瘡,滲出了血珠。王小麗拾來柴火,生起火堆,讓女兒坐在火堆旁取暖,她便跑上跑下指導村民冬管。她不敢跑遠了,因為山上有猴子,有時還會躥出野豬。
大年初一,趙傳志頂風冒雪趕回家,將3000余元錢發到了被拖欠工人的手中。
感恩心回報眾鄉親
多年的努力終于換來了回報。2019年,合作社收獲連翹1500斤,純收入3萬余元。2020年收獲連翹2000余斤,純收入6萬余元。2021年連翹上漲到每斤78元,收入肯定會更多;大黃可收15萬斤,產值35萬余元;加上其他藥材,年毛收入不會低于80萬元。
如今,趙傳志的合作社總共流轉本村土地1100余畝,流轉斑竹村土地100余畝,種植大黃600余畝,連翹400余畝,其余土地種植黃精、白芨、烏天麻、白附子、重樓等中藥材,帶動兩村9個社1300余人學到了中藥材種植技術,走上了致富路。
合作社長年使用本村年齡偏大、外出務工困難的村民。每年支付村民工資近20萬元,還給村集體分紅1.2萬元。合作社一天最多用工78人,每人每天80元;村民采挖大黃并運送到加工地點,工錢每斤0.4元。年逾花甲的伍成華說:“我們這把年紀,外出打工沒哪個要,在合作社找活做,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掙到了錢。去年我們掙了三萬六千多元,差不多都是按月拿現錢。”
為保證中藥材品質,趙傳志一直堅持不用化學除草劑,寧可多花錢雇人除草,或者機器割草。
此外,夫妻倆租用村民閑置房,辦起釀酒廠和養豬場,酒糟喂豬,豬糞用來種植玉米和藥材,成了當地種養循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后來,王小麗參加了廣元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參觀了成都、重慶種養基地,她開闊了眼界,認識到差距,決心帶領村民學習網絡營銷知識,建立電商平臺,擴大合作社中藥材銷售渠道。
合作社的名氣越來越大,縣農業農村局把大坪村列入“道地藥材一村一品產業園”,納進全縣鄉村振興“核桃+藥材產業示范帶”規劃。雙匯鎮黨委書記張磊說:“2022年雙匯鎮將改善道路條件,修建烤房、凍庫、庫房和晾曬架,硬化曬壩,發動更多村民再發展200~300畝增種冬花、茯苓,購置加工設備,打造品牌,延長產業鏈,助推鄉村振興。”
趙傳志說:“我曾是貧困戶,修房、妻子治病、娃讀書都享受了政策。沒有這些好政策,沒有各級干部幫扶,我脫不了貧。搞合作社,我享受了政府貼息貸款20萬元和各種項目支持。脫了貧,不能忘恩,我肯定要搞好合作社,讓更多鄉親過上好日子。”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